描写“兰亭”的诗句有哪些?( 六 )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 。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
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
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题滕王阁-文天祥五云窗户瞰沧浪,犹带唐人翰墨香 。
日月四时黄道阔,江山一片画图长 。
回风何处抟双雁,冻雨谁人驾独航 。
回首十年此漂泊,阁前新柳已成行 。
题滕王阁年代:【宋】 作者:【周弼】高阁巍峨接水滨,兴亡才问便伤神 。
鸣鸾东阁知何处,跨鹤西山别有人 。
柳映落霞江渚暮,草铺斜日野田春 。
群鸥亦厌多悲感,偏与忘机客最亲 。
豪放派诗词 豪放派: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大江东去)等 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内容 。
辛弃疾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破阵子》(罪里挑灯看剑)《永遇乐》等 多以国家民族为题材,表达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
张元干《贺新郎》等 情调苍凉,风格豪迈张孝祥 《六州歌头》等 风格接近苏轼,悲壮凄凉,多表现不能收复失地的壮志难酬的感慨 。
陈亮 《念奴娇·登多景楼》《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风格豪放壮烈,笔力纵横驰骋 。
(少数词属于婉约派)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不仅在文、诗方面开拓与创新,而且在词作方面,亦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之先风 。
苏轼一改有词以来的传统,摈香软、柔婉之情调,将诗中豪迈、阳刚之气,融于词中 。
豪放词一出,其开阔之胸怀,昂扬之雄姿,震惊了词坛 。
苏词的基本风格是,以诗入词,题材宽阔;以律句填词,不拘音律,主张返朴归真,回归唐人最初制词时“只分平仄,不问四声”的原则 。
因此,大大地拓宽了词路 。
下面我们欣赏他的古今传唱的豪放词《念奴娇》(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此乃苏轼被谪黄州时,游赤壁而作 。
其实,黄州赤壁非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之赤壁,但因名同,而引发苏轼对八百多年前的赤壁之战,大发感慨 。
当年赤壁之战的东吴总指挥乃周瑜,该词不惜笔墨,着重刻画了周瑜的雄才大略、指挥若定,而又风流儒雅、潇洒自如的英姿,表达了词人对前贤的赞誉和仰慕 。
词人联系到自己被谪,难得发挥其才,不免自笑多情,大发“人生如梦”之嗟叹 。
无奈之余,只好在江边月下,酹酒以祭而已 。
上片主要写景、追溯历史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大笔着眼,纵观历史,一代一代,多少风流人物,为历史所淘尽,而大江依然东流,故云“浪淘尽”也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此乃据人之传,交待了赤壁之战的地点 。
故垒,过去的战争工事 。
这三句的意思是说,故垒西边,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所指挥的赤壁之战故地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乃描写眼前景色,刻画了长江之惊涛拍岸之磅礴气势 。
为下一句以及下片作铺垫 。
乱石穿空,形容悬壁为惊涛几百年的冲刷而穿空 。
惊涛,形容浪涛如因惊脱缰的战马一样,一泻千里;或谓惊险之浪涛 。
卷起千堆雪,形容波涛撞击到石壁上,激起向上弯卷的浪花,洁白如雪也 。
千堆雪,乃一夸张手法 。
由此引发出词人的感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意是,江山如画之美,一时引起多少豪杰为之争战 。
与首三句作一呼应 。
下片着重描写人物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乃写周瑜(字公瑾)当年,潇洒英姿,督江东三军,又娶东吴二美女之一小乔(大乔嫁与孙权),可谓英雄美人,天合佳偶,正是得意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