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反思怎么写?( 八 )


再者 , 关于教学设计方面 。
1、缺少“合作交流” 。
师生问答互动形式的教学比较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 , 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却是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 。在“认识整时”教学中 , “3时”的钟面可以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这是几时”“分针时针的指向如何” , 然后再请几组代表汇报 。这样不仅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诉说和倾听“3时”的情况 , 增加对知识的理解 , 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 提升合作交流的能力 。
2、教学时长超出预定时间 , 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认识整时”花费的力气过大 。在7时这个整时讲透以后 , 可以适当的加快8时和3时的节奏 , 为后面的内容争取时间;在课间操强化3时、6时、9时、12时这四个常见的时刻的时候 , 可以适当加快速度 , 逐渐减少中间停顿的时间;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 , 老师口头上说时间怎么宝贵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 关键还是将其赋予到具体的事例中 , 所以“小明的一天”之前的关于“时间宝贵”的说辞可适当减少 , 将之渗入“小明的一天”中 。
3、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 。
本节课不仅要认识钟面、认识整时 , 还要初步触及“一小时之前”、“再过一小时”、“快几时了”、“几时过一点儿”这样的知识点 。对于前两者 , 本节课有所涉猎;但对于后两点却是丝毫没有提及 。对于有些非重点的知识点 , 不一定要拎出来单独讲 , 这不仅会让知识点脱节 , 也会让教学显得零散 。教师可以将之穿插在合适的位置 , 顺手带过 , 给学生留下印象后 , 等遇到具体的问题也就有据可依、顺理成章 。比如将上面提及的'后两个知识点放入学生拨钟环节 , 教师可收集不是整时的钟面质疑 , 比如“这是3时吗” , 学生马上就会说“还不到3时”或“3时过了一点点” , 此时教师就可顺手规范说辞“快3时了”或“3时过一点儿” 。
在“小明的一天”中 , 教学“两个9时”的时候 , 可以结合钟面 , 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一个是上午的9时 , 一个是钟表转了一圈后晚上的9时 , 此时随即抛出“你知道钟表一天转几圈吗”这样的问题 , 可以马上在学生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记:钟表一天转2圈 。
4、变化非本质的特征
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抓住本质 , 在完成教学时针分针以后 , 可变化针的非本质特征 , 如针的颜色 ,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区分时针分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