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教学反思如何写?( 九 )


我校课题《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了八项教学策略,其中提到了“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有效结合”策略,要求在教学中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技能,同时还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组织与学习方式有效结合”策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方法指导与思维培养有效结合”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民主平等与课堂和谐有效结合”策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 。
二、教材分析:
《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第31课 。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 。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温故而知新 。
1、复习词语:“捡石头”游戏 。
2、写生字(隆、塌、挣、喷、缺、纯、冶)
(1)共同点;(2)该注意哪些地方;(3)范写“喷”;(4)生练笔;(5)评议
【设计意图】:课始,我利用课件的动画效果,让孩子们延续第一课时学习《女娲补天》故事的余韵,当一回“女娲”,读对课件中“石头”上的词语就能捡到“石头”去补“天”了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另一方面又和课文内容密切联系 。第一环节除了复习词语的读音,还直接将词语中这节课要求会写的字用红颜色突出,用于第二环节的生字学习,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优化了课件资源,并顺利完成由读到写的过渡 。我精心将课文中的生字进行分类,这节课要求掌握的生字都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左右结构并且大部分是左窄右宽(“缺”字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共同交流,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识字写字 。
3、师引读,复习第一自然段 。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天空——生接: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生接: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生接: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生接: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生接: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还有许多人——生接:在水里挣扎 。)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