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再别康桥徐志演的读后感( 三 )


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的心境,如一张拉满弦的弓,箭未离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抢了去,那淡淡的思绪曾有瞬间的高涨,但这高涨又在瞬间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来,呼应了开头 。
诗作的情绪线索是:淡淡的哀伤——逐渐升华——高涨瞬间——回复淡淡的哀伤,在这样的线索中,整首诗情与景浑然一体 。
而诗人构思之精妙体现于取裁的巧妙 。
诗的开头:“轻轻地,我走了”诗的结尾:“悄悄地,我走了”两个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说明诗人截取的是“走”这一瞬间,而并非从来到走这一个较长的过程 。
这一瞬间已在诗人心中永远定格,诗人的一系列情感与他所描绘的康桥的一切意境都在瞬间中完成 。
瞬间便是永恒 。
也许,这也正是《再别康桥》这首诗在众多的离别抒情诗中脱颍而出,为世人所喜爱,经久不衰的原因 。
从结构上来看这首诗 。
全诗共七节,每节四句 。
每节各描写一个景物一个意境,而节与节之间是相互联系,上承下启的 。
以第二、第三节为例 。
第二节中,前两句诗人描绘了河畔的金柳,后两句采用层进深化情感 。
第三节则承第二节所写的“波光”来写“水底的清荇” 。
可见句子之间、诗节之间的环环相扣 。
诗人非常重视诗行本身的美感作用 。
他的诗作很考究诗歌的外形整齐 。
这样的整齐偏重于诗的整体排列顺序的整齐规划,至于诗行长短并不做呆板限制 。
这首诗使用 式的诗形,而诗句有长有短,诗的整体错落有致而并不单调死板,使人在视觉上产生一种诗的参差错落的图案美及严谨稳定中内含变化的和谐感 。
诗人说:“诗歌的美妙不在于它的文字意义,而在于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 。
”可见,诗人追求的是音节的音律和节奏 。
在其诗歌里,音节与内容达到了自然完美的统一 。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两个“轻轻地”叠用,与其说是意境的渲染,不如说是诗人在有意增强节奏的轻盈 。
诗人将节奏视为诗内在的生命,他所谓的“内含的音节的均整”,更多的是追求诗行间“顿”的数目大致相等,而非字数的相等 。
顿,即按句中不同成分来区分音节 。
如诗的最后一节按意群可作这样的划分:“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诗的每一句之间的顿数是大致相等的,使得整首诗富有整体一致的节奏感 。
在音韵方面,这首诗偶句押韵,同一节二、四句押相同的韵...
徐志摩的现代诗 灰色的人生徐志摩我想——我想开放我的宽阔的粗暴的嗓音,唱一支野蛮的大胆的骇人的新歌;我想拉破我的袍服,我的整齐的袍服,露出我的胸膛,肚腹,胁骨与筋络;我想放散我一头的长发,像一个游方僧似的散披着一头的乱发;我也想跣我的脚,跣我的脚,在巉牙似的道上,快活地,无畏地走着 。
我要调谐我的嗓音,傲慢的,粗暴的;唱一阕荒唐的,摧残的,弥漫的歌调;我伸出我的巨大的手掌,向着天与地,海与山,无畏地求讨,寻捞;我一把揪住了西北风,问他要落叶的颜色;我一把揪住了东南风,问他要嫩芽的光泽;我蹲身在大海的边旁,倾听他的伟大的酣睡的声浪;我捉住了落日的彩霞,远山的露霭,秋月的明辉,散放在我的发上,胸前,袖里,脚底……我只是狂喜地大踏步地向前——向前——口里唱着暴烈的,粗伧的,不成章的歌调;来,我邀你们到海边去,听风涛震撼太空的声调;来,我邀你们到山中去,听一柄利斧砍伐老树的清音;来,我邀你们到密室里去,听残废的,寂寞的灵魂的呻吟;来,我邀你们到云霄外去,听古怪的大鸟孤独的悲鸣;来,我邀你们到民间去,听衰老的,病痛的,贫苦的,残毁的,罪恶的,自杀的——和着深秋的风声与雨声——合唱的“灰色的人生”!
徐志摩有意象意境的现代诗1、《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