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的读后感如何写?

【《哈佛幸福课》的读后感如何写?】《哈佛幸福课》读后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 。寒假,读了《哈佛幸福课》一书,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这种幸福的课堂真谛真是感人至深 。想起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 。这也时刻告诫这我读书是人生最难得的存折,一点一滴地积累,就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
哈佛大学幸福课是哈佛大学心理学讲师泰勒?本?沙哈尔主讲的“积极心理学”课程 。他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他的这一理念及其精彩的授课,使得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被选为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 。这种积极心理学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目标指向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完善发展 。
一、转变幸福的思维方式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很多衡量幸福的标准可能是,考上好的大学、找到满意的工作、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建立美满的家庭、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我们就能拥有幸福的未来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只是关于幸福的错觉,你作何感想?这个人就是人称“幸福教授”的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吉尔伯特 。他摒弃了有关幸福的传统观念,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上了一堂新颖生动的幸福课 。他从梦想的幸福起笔,到幸福是什么,再到测测你的幸福感,最后落笔于幸福其实很简单,
六部分层层递进,阐释幸福的真谛 。
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不同,书中讲到连体的双胞胎,她们认为连体没什么,不影响彼此的生活,她们觉得生活的很快乐,心情愉悦、兴高采烈和积极向上,当人们问起她们是否愿意进行外科分离手术时,她们断然拒绝,而我们却觉得她们不幸福,因为彼此不能独立的生活 。这也为我们如何建构个体的幸福和快乐提供了重大的启示:我们要变得更积极、更乐观、更幸福的关键在于能够转变幸福的思维方式 。
从书中我能深深体会到对积极和幸福的真正困扰不在于人们生活中遭遇的负性事件,而在于个体对负性事件的固执、对负性情绪的固着 。当我们仅仅将注意力聚焦于一个问题,那我们会偏执于问题的一面而无法自拔,会错失许多现实的重要部分而看不到全面的真实的现实 。
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举得例子,一个人失恋了,被女友抛弃,他会非常的难过,想想自己哪里不好,开始自卑,反省反省反省,然后变成恼羞成怒,怨女友,怨老板,怨政府和总统??他的世界变得只有这一件事,看待这件事的眼界只集中在这一点 。其实,他并不是不能幸福、不能快乐,失恋没有限制他的积极,而是他自己限制了自己的积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