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读后感格式怎么样?( 四 )


知识,对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文献的深刻了解,他驾轻就熟地在文献中抓住一些关键点,以此来阐发自己的思想 。所以,哲学史是他用来廓清自己思路的原料 。第三,既然他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是“六经注我”式的,那么这种解读就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任意性,并时常偏离著者的原意 。正是在这种时而“过度”的解读中,他有了自己不同于“常人”的观点 。
《精神现象学》读后感
(二)
经验概念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最初的书名是“意识的经验科学”,海德格尔对“经验”这一概念十分重视,他询问:什么叫做经验?他指出,在康德那里,经验是对当下在场的在者(自然)的理论认识的界限,这种经验成为哲学认识的对象和题材,因此《纯粹理性批判》可以被理解为“经验的科学”或“经验的理论”,是关于“经验是什么”的理论 。但是他指出,黑格尔的经验概念绝不是康德意义上的,黑格尔的现象学也不是关于
经验的知识,黑格尔不会随意或没有理由地把“经验”概念置于中心地位 。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康德或传统意义上的产生经验意味着,“自己通过对事情的直观来证明和证实关于某物的意见”;而黑格尔意义上的产生经验意味着,“事情自己证明自己是如何与经验处在真理之中,也就是让自己被证实” 。
在迄今为止的中文海德格尔研究中,他关于“存在”、“本有”、“语言”等问题的原创性思想一直受到重视,而隐藏在这些思想背后的哲学思想史的“痕迹”或“源头”则有时模糊不清 。换言之,人们在凸显他思想突破性的同时,忽视了这种突破性与历史的传承关系 。最近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善,回到海德格尔思想的源头开始引起学界重视 。他的基督教—现象学之源得到详细研究 。他与亚里士多德、康德、尼采等人的思想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澄明 。但他与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则一直晦暗不清 。人们在强调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毁灭性批判时,往往很少注意到他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关联 。在这两者之间,在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转换之中,人们看到的断裂性往往要多于连续性 。
思想任何时候都不是无源之水 。为了回溯海德格尔的“源”,本文将首先回顾海德格尔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系列哲学史讲座,力图揭示他是如何在西方哲学史中寻找自己的思维定向或突破口 。然后以他在1930/1931年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讲座(GA32)的“序言”部分为蓝本,谈谈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思想关系 。我们将看到,在哲学应该面对的问题、绝对知识与经验的关系、认识如何起始等方面,他与黑格尔有“亲缘”关系,有时甚至选择与黑格尔站在一边,并且与当时的现象学立场拉开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