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种子生命力的古诗( 三 )


“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 , 想起我的一切吧 。
”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 , 语言恳挚动人 。
这里只用相思嘱人 , 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 。
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 , 婉曲动人 , 语意高妙 。
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 , 此句“多”字作“休” 。
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 , 因相思转怕相思 , 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 。
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 。
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 , 与“多”字关系甚大 , 故“多”字比“休”字更好 。
末句点题 , “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 , 既是切“相思子”之名 , 又关合相思之情 , 有双关的妙用 。
“此物最相思”就象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 , 最叫人忘不了呢 。
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 。
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 。
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 , 不言自明 。
一个“最”的高级副词 , 意味极深长 , 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 , 青春的气息 , 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 , 句句话儿不离红豆 , 而又“超以象外 , 得其圜中” , 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 。
它“一气呵成 , 亦须一气读下” , 极为明快 , 却又委婉含蓄 。
在生活中 , 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 , 自然入妙 。
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 。
所以此诗语浅情深 , 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 。
相传 , 古时有位男子出征 , 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 , 哭于树下 。
泪水流干后 , 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 。
血滴化为红豆 , 红豆生根发芽 , 长成大树 , 结满了一树红豆 , 人们称之为相思豆 。
日复一日 , 春去秋来 。
大树的果实 , 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 , 慢慢的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
此物最相思--------红豆本为血凝而成 , 于是说为最相思 。
制作古诗集怎样写前言和后记??????急!!!!!!! 在这次旅行中 , 你将尽情的漫游 。
生活有多么广阔 , 古诗的世界有多么广阔 。
诗 , 是唐朝的一株柳 , 摇荡在古风河畔;诗 , 是宋时的一尾鱼 , 游弋于清澈柔波;诗 , 是元时的一首曲 , 传颂在天山草原;诗 , 是明时的一股风 , 悠扬在深深胡同;诗 , 是清时的浣纱女 , 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
华夏五千年 , 二十四史间 , 人才辈出惊世绝 , 诸子百家齐争鸣 。
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 , 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 , 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 , 铭表、词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 , 唯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 , 是万千瑰丽的亮点 , 长存于世 , 永不消逝……千百年来 , 我们一直在传诵着“莫愁前路无知己 , 天下谁人不知君” , 被那朋友间诚挚的关怀深深感动;吟唱着“执手相看泪眼 , 竟无语凝噎” , 为那至爱真情而热泪盈眶 。
更有那浸着桃花潭水的酒情 , 令远行的朋友热泪沾巾;面对楼高危栏的关切 , 令多少愁男怨女彻夜难眠 。
这一句句诗 , 一幅幅画历久弥新 , 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始于《诗经》 , 历唐风宋雨的濡染 , 经元曲明戏的扩张 , 千里万里 , 千年万年 , 生出多少流韵生香的诗文?没人能数得清 , 说得明 。
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诗文 , 我们被它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丰富的哲理所深深震撼 。
学一点古诗文 , 有利于陶冶我们的情操 , 增强我们的修养 , 丰富我们的思想 。
为了便于中学生朋友更好地领悟必背古诗文的意境、思想、内涵 , 我们除了对“课标”指定篇目和人教版七至九年级教材指定“课外背诵古诗词”作以翻译、介绍外 , 还对其作了精辟的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