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作文:喜迎十九跟党走( 二 )


“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 。
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 。
”“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何况是此时此境呢!“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 。
杜鹃本来就是一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 。
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
”“孤梦”点明 。
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 。
“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 。
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 。
“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 。
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 。
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
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
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 。
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 。
“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 。
这结尾的两句就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 。
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今坐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
《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 。
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
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 。
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 。
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 。
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 。
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 。
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 。
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
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 。
《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 。
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 。
”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进究些 。
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 。
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
适合三年级朗诵的诗歌 《相信未来》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