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呐喊读后感怎么写?( 二 )



在细雨中呐喊读后感怎么写?


很奇怪 , 這本书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想动笔写观后感了 。因为我觉得看不懂 , 当然不是真的看不懂 , 是感觉里面所包含的内容 , 所要表达的主题我似乎一无所知 。
首先 , 這本小説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 , 几乎大部分句子的主语都是我 。然而 , “我”在书中的地位是怎样的呢?实际上 , “我”是一个角度 , 只负责叙述 , 大部分的情节都是“我”周围所发生的事 。説白了 , “我”就是个随波逐流的人 , 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 , 更无法左右小説的发展 。第一次发现 , 看小説的時候就像有个人坐在你的面前 , 没有丝毫语气的高低起伏 , 感情的波澜曲折 , 就像一台机器在向你陈述着什么 。其次 , 小説没有一条明确的线索走下来 , 没有一个大的主要事件作为全书的贯穿 。四个章节之间是主人公成长里的一段時间的横向展开 。从家庭亲情到伙伴友情 , 还夹杂着大人之间説不清、道不明的类似“爱情”的东西 , 甚至还有青春期的迷惘和童年细丝入微、時刻变化的小小心思 , 种种种种 。
老实説 , 一开始我对這本书的期待是很高的 。。因为之前读余华的作品 , 我眼里是含着泪的 。真的 , 是毫不夸张的説 。第一次读《活着》的時候 , 我心里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怎么会有這样的作家?你要想是让我哭 , 就放肆的给我煽情 , 让我稀里哗啦的哭个痛快 。你若想是让我深层次的去领悟 , 就客观的冷静叙述 , 让我波澜不惊的细细品味 。可他 , 往往在最煽情的時候来句讽刺至极的话 , 最质朴的時候来句发自内心的感叹 。于是 , 顺理成章的 , 我以为這本书会一如既往的让我有如此的感触 。在心底 , 我期待万千 , 因为除了他 , 我还没遇到过能让我在课堂上全神贯注的去看 , 难得的抬起头双手捂住自己的脸 , 闭上眼睛 , 深吸一口气的作家 。
就像是上瘾了 , 被這种复杂的感动感染过以后 , 一次一次 , 人就是很贱的动物 。是的 , 我就是被震撼了 , 就像一次一次的在触碰禁忌底线 , 他不是一般的作家 , 這才是他的风格 。
然而 , 這本书没有让我想哭 , 甚至连那种冲动也只是短暂的出现过一次 。是我期待太高?还是我习惯了他的這种风格 , 麻木了?或者是這是他早期的一本作品 , 那時的他文笔还不够老练 , 不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