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写的《咏兰》的整首诗是什么?( 五 )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中 概括他有关的教育观点第八怪——他主张人皆平等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他的“仁”的概念是从家庭出发的尊卑长幼,贵贱亲属的差别的爱 。
而这个“爱”体现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礼教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隶秩序上,这对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提供了理论武器 。
正因如此,孔子的理论符合了后来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所以自汉代以来的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的理论作为有效的统治工具,孔子也因此被尊为“圣人” 。
而板桥却不把孔老夫子放在眼里,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大胆地提出了人权平等的观点 。
板桥论曰:“人们都是皇帝尧舜之子孙,不管是王侯、婢妾、皂隶,都不是一成不变、永恒的 。
”板桥的人皆平等的观点,在其教子观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
板桥在《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二书》中云:“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 。
凡鱼食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 。
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离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这段话是告诫其弟弟一定要把佣人的子女与自己的儿女平等对待 。
事实上,在封建专制社会,板桥的人皆平等的观点不可能被社会接受,社会中的人权不平等现象随处可见,于是他只能将心里的愤慨发泄在诗画中 。
如,板桥在《题画峤壁兰图》一画上题诗道:“峤壁兰垂万箭多,山根碧蕊亦婀娜 。
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是为何?”画面左上角是大面积的悬崖,陡峭峻险,悬崖石缝间画兰五从 。
诗借生长在高山上和山脚下的兰花均受大自然的雨露润泽,但却有高下之分,寓意人间的诸多不平等现象 。
他还在《潍县竹枝词》第六首诗中写道:“大鱼买去送财东,巨口银鳞绕市空 。
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 。
”该诗描述了富有的“财东”吃硕大而肉美的鱼,是建筑在受压迫的食不果腹的佃户、伙计的痛苦之上的,该诗在平铺直叙中道出了板桥对人世间不平等的感慨 。
他在《潍县竹枝词》的第二十九首诗中写道:“东家贫儿西家仆,西家歌舞东家哭 。
骨肉分离只一墙,听他笞骂由他辱 。
”该诗写一个院墙而分两个贫富悬殊的家庭,悲欢迥异,对比强烈,板桥通过描述贫富对比尖锐的场面,表示了对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强烈愤慨 。
诚然,板桥不是人权论者,但却是清醒的唯物主义者 。
通过这几首诗已经不难看出,他对人权不平等的冷酷现实的准确把握,离人权论只有一步之遥了 。
板桥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下层官员,能冲破儒家思想的羁绊,大胆地提出“人皆平等”的观点,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
第九怪——他认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作为二百多年前处于封建社会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郑板桥,他像起他的读书人一样,从小接受的是儒家学教 。
笔者认为,板桥的难能可贵之处是他批判地接受了儒家学说的精华,又创造了自己的学说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孟子是儒家学派的得力的继承和发展人,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
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 。
孟子主张“行仁政”,他的人正学说的内容是“省刑法,薄税敛”,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 。
这就是以民为本的“王道” 。
他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 。
”对齐宣王说:“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他的意思是说,真正能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
他还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孟子的这些主张无疑是很有进步意义的 。
但他既强调王政以民为本,却又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臣室……”他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所以他竟然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
”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
”他不但把劳心和劳力对立起来,而且强分高低贵贱,为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制造借口,因而他的这些话成了后来历代封建专制统治者的治国“名言” 。
这就不难看出儒家学说的矛盾性和虚伪性 。
郑板桥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吸收了儒家学说的民本主义精华,而抛弃其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糟粕,得出了“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英明论断 。
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