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缅怀烈士现代诗词( 四 )


2.夜里雨声 , 闲读宋词 , 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 , 梨花落后清明” 。
翻过几页 , 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
心里蓦地一惊 , 春社已过 , 清明又至了 。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 , 古时也叫三月节 , 有2000多年历史 。
“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而明净 。
故谓之清明 。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 , 万物由阴转阳 , 吐故纳新 , 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
在现代人眼里 , “清明”与扫墓祭奠的联系则更紧密 。
这是因为 ,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 。
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 , 后来 , 唐玄宗被这个故事感动 , 于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 且列为当时“五礼”之一 。
寒食与清明仅隔一天 , 为图方面 , 人们干脆决定在清明扫墓 , 到明清时 , 清明扫墓更为盛行 。
新中国成立后 , 人们也选择在这天祭扫烈士墓 , 缅怀革命先辈 。
“年年祭扫先人墓 , 处处犹存长者风 。
”历来有扫墓的习惯 , 每到“清明” , 家家户户的后代子孙就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鞭炮等到祖坟墓地 , 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 , 再将纸钱焚化 , 鸣炮祈祷 , 为坟墓培上新土 , 栽几株鲜花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 最后 , 还必须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
年年清明都逢雨 , 那雨像漫天飞舞的泪花!也习惯了在清明节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个大睛天 , 心 , 总觉得这个节不圆满 , 有些残缺 。
也许 , 也只有这样的情与景 , 才能给逝去的灵魂一丝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 , 请君珍惜眼前人 。
清明墓碑前 , 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 , 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 , 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 。
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 , 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 , 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 , 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 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 。
让孝敬之心日日在 , 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 , 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 , 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 , 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 , 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 , 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
3我的老家在湖南临武县 。
天刚朦朦亮 , 我们一家便从县城往乡里赶路了 。
说来也怪 , 昨天还是阳光灿烂、暖洋洋的日子 , 今天却有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雨夹杂着阵阵凉风 , 让人感受到了初春的寒意 。
我们的车子被笼罩在雨幕中 , 一路上 , 人流和车流交织在一起 , 行进变得十分困难 , 莫非真应了那句古话:“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难道是上天刻意安排了这样的天气 , 让人们在忧伤肃穆的氛围中去祭拜祖先 , 缅怀故去的亲人? 我们来到乡间时 , 雨少了一些 , 我们开始步行上山 。
一路上 , 爷爷不时地在和似曾相识的路人打着招呼 , 或许他们正是儿时在一起的玩伴? 而我却被路旁的景致所吸引:红砖壁瓦的矮房 , 摇着尾巴的家狗 , 水井边搓着衣服的农妇 , 这都是我在城里从未见过的景象 。
还有那葱郁碧绿的毛竹 , 鲜艳欲滴的映山红 , 整齐划一的田埂 , 汇成了一幅生动的农家山水图 。
终于来到了墓地 , 家人一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冥钱、供品和蜡烛 , 一边一齐动手 , 清除墓地四周的杂草 , 平整墓碑前后的松土 。
准备停当后 , 接着 , 爷爷让我们一起在墓前三鞠躬 , 并许下自己的心愿 。
我想我就祝愿爷爷奶奶身体健康 , 爸爸妈妈工作顺利 , 而我自己也学有所成吧 。
“噼噼啪啪……”爸爸在一旁点燃了鞭炮 。
在升腾的烟雾和鞭炮声中 , 我们结束了今天的扫墓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