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些关于佛教命的诗句( 七 )
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 。
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
扩展资料:佛教的最终目标,是解脱,超越,自由,或涅盘,佛教希望人们能够从现实的苦难之中,达到自由和解脱的“涅盘”境界 。
涅盘是超越现象无生无灭的一种精神境界 。
所谓无生的境界,就是超越轮回,不受生死之苦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超越轮回呢?那当看清六道轮回之苦,并产生出离之心,“汝当求出离,得此佛说教 。
以恒坚实志,奉行此法规 。
如象推草寮,摧破死主力 。
当舍生死轮,灭苦尽无余 。
” 修持佛陀开示的法教,便能将烦恼如草屋般摧毁,进而除去我执,打破自我中心的迷思,从轮回中解脱出来 。
参考资料:生死轮回-百度百科...
佛教是如何看待生死问题的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 。
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 。
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而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观 。
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 。
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 。
明代憨山大师在他的《梦游集》中云: 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 。
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
” 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盘”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 。
一、佛教的生死观简述 1.佛教生死本体论 佛教缘起论认为色心不二,肉体与精神一体,二者不可以分割,没有前后本末之分,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宇宙的实相,生命的本质 。
人的生命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单独的“实体”,皆随因缘聚散生灭,没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缘条件变化的制约,没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说无我,亦无灵魂不死 。
作为人类的个体,佛教认为他又是不真实的存在,即是“无”的,这个“无”又称之为“无我”、“非我” 。
而人的肉体存在是五蕴集合而成,从偏重于构成生命的精神要素来分析“五蕴说”,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识五大类,色是物质要素,受、想、行、识是精神,它们不能单独生起,必须相互依赖,互相结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运动 。
从偏重于物质要素来分析,有“六大说”,即人们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所组成,依借前五大构成物质属性的身体:地为骨肉,有坚性;水为血液,有湿性;火为热气,有暖性;风为呼吸,有动性;空为空隙,有无碍性 。
依借识大有种种精神活动 。
色心不二,五大之外无识大,识大之外无五大 。
互具互融,六大无碍,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 。
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其为生命 。
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 。
生命因之随时而改变自己存在的形态,表现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内容则是不能改变的 。
从整个宇宙的主场看,生命之能是永恒的,它使具体的生命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由此构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并且反复循环,生而死,死而生,永远流转,以至无穷 。
故死亡在整个宇宙生命中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它只是相对于生存显现才具有终极意义 。
由佛教的这种生死本体论衍生出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 。
如果人类破除了我执,认识了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的真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充满信心,不再动摇,不再犹豫 。
正如池田大作说: 它是自发的和能动的,是不断生成和流动的;这就是生命的实相 。
- 求婚|七夕求婚方式排行榜,七夕有哪些浪漫的求婚方式
- 醒花|醒花水温有要求吗
- 水泥地|水泥地裂了怎么补
- 求婚歌曲|十大最浪漫的求婚歌曲,适合求婚的歌曲排行榜前十名
- 寺庙|中国适合求消灾避祸的十大寺庙,祈福消灾去哪个寺院好
- 防晒不需要卸妆?
- 女朋友|女朋友总是说一些很伤人的话是爱我吗
- 已婚男人对老婆之外的女人产生一些好感
- 2022|2022今天央行宣布降息了吗
- 人性电影|亚洲十大人性电影,关于人性的高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