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怎么写?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世纪写作中文的,有三位女性不得不提:张爱玲、王安忆和安妮宝贝 。张爱玲是读过的,安妮也略晓一二,但将这三个人放在一起,总觉得似乎还是有些不妥 。开始读王安忆的一些散文和短篇,就觉得这人写东西极其细腻,一读便知是个女人 。即使写大历史也是用小女人的笔触,将那血腥味、硝烟味、浓烈得化不开的政治情结都融在细细的、实实在在的文字里 。
读《长恨歌》前几部分时,有一种错觉:这是小说吗?莫不是散文吧 。很少能在一部并非巨著的长篇里,看到作者对弄堂、流言甚至鸽子着如此之多的笔墨 。但读后才体悟到,唯其如此,才能真真切切地融入到上海这个繁华之地,才能见识它的宽厚与封闭、高傲和孤独,才能循到王琦瑶们的生活轨迹 。难怪她毫不吝惜地占用篇幅去写一件衣服的一针一线 。
这部书是写给上海的,写给一个女人或千千万万个女人的 。从闺房中普普通通的弄堂女儿,到名噪上海的“沪上淑媛”,再到令人艳羡的三小姐,一切都显得那么理所当然 。如果这样理所当然下去,恐怕就要与张恨水之流的鸳鸯戏文无异了 。但命运不会如此地善意,他不会去同情一个不得不让人怜惜的女子,只会毫无偏颇地执行既定的规则 。
一个女人,经历了两个时代,在不同的人生无奈地周旋几个男人之间 。而她的悲哀在于,她永远是时尚的、不俗的、惹人怜惜的,然后结局便可想而知 。阿二、萨沙、毛毛娘舅成了没有结局的结局,再也找寻不来;为她从一而终的程先生死去时不知是否带着一丝牵挂;而她临死看到的几十年前在片场的情景,仿佛是上天的先知先觉,抑或缘定因果 。
尤其让我动容的,是王琦瑶四人约定的聚餐 。这让我想起《红楼梦》 。有人说小资情调太浓了,而恰恰是这以不稳定为大背景的温馨,更为不久的落幕抹上一色难以逃过的阴冷 。无声无响,却让人窒息 。张爱玲的《金锁记》或《半生缘》也会出现类似的场景,却不会让我联想到宝玉和他的姐姐妹妹们 。
从头至尾,王琦瑶都没有老去 。我们依稀看到,她依然穿着阴丹士林蓝的旗袍,默默地半倚在半新的沙发上,微卷的额发间露出满是落寞的眼神 。用一个不算做传奇的传奇,讲述着她自己的故事,关于女人的,关于上海、繁华和命运的 。
尘埃落定,繁华不老 。

王安忆《长恨歌》读后感怎么写?


从来没有过,倒也无所谓;曾经有过的,便再也放不下了 。
一曲《长恨歌》,所有的痴与怨、哀与愁倒都应了这句话 。王琦瑶跌宕的一生亦是终其所累吧 。
先说说小说的主要情节:少女王琦瑶在民国末年机缘巧合被选为“上海小姐”,而后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风雨飘摇中大员魂归长空,露水姻缘后只能捧着遗金缅怀遗像;上海解放后,王琦瑶继续辗转于各色男人间,毛毛娘舅、萨莎、程先生、老克腊……最终,暮年的她被女儿同学的男友因为那一盒遗金而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