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读后感怎么写?( 二 )


从《乌塔》这篇课文的学习 , 我了解到一个12岁的德国小姑娘真得很棒 , 她适应社会的本事很强 , 她的个人素质很高 , 她做事情有计划 , 计划了就去实现 。勇敢坚强的乌塔 , 说到做到的乌塔 , 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乌塔读后感怎么写?


在小采访人员班上 , 我阅读了《乌塔》 。回想、品味着小女孩乌塔的一个个神情 , 一句句话语 , 我思绪万千……
乌塔是个12岁的德国小女孩 , 在这样的年华 , 他竟能自己挣钱买票 , 单独一人周游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 , 还准备再去希腊——想想她的年龄 , 才12岁呀!更令人吃惊的是 , 他为这次欧洲之旅准备了三年 , 路线日程安排得滴水不漏——一个小学生 , 几乎不要家长帮忙 , 与我们这些同龄人相比……唉 , 真是令我们汗颜呀!
最能引起我们共鸣的 , 还是她与文中“我”的一番交谈 。她那热情轻快的谈兴 , 将这酷热的时光笼罩上了一种神秘的光彩 。乌塔的话语 , 无不折射出西方文化的礼仪、敏捷、独立感 , 与中国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她问起中国孩子是否也这样旅游 , 那随和的语气却使作者怎么也说不出话来 。当“我”说家长很爱孩子 , 会带他们出去玩 , 却不放心让孩子单独出远门时 , 自以为找到了一个绝妙的理由 , 却受到了乌塔的强烈反驳:“爱孩子 , 为什么就不让他们单独出门?”我只能苦笑着承认自己的回答不合逻辑;当我告诉乌塔中国的风俗情况 , 并说孩子们仍能找到快乐 , 乌塔仍是坚持:“从电视和书本上认识世界并不完美 。”看到这里 , 我真想畅所欲言 , 一吐自己即将喷涌的想法!
对于乌塔的观点 , 我举双手赞成 。这正是中国孩子们共同的心声啊!在中国 , 人们常说到“爱护”这个词 , 久而久之 , “爱护”就演变成“爱=保护” 。殊不知 , 爱的方式数不胜数 , 如若保护过度 , 便无意中充当了母鸡一角 , 把小孩子们孕育在狭小的土地上 。而在外国 , “爱”的`方式是多元化的 , 最重要的便是让孩子像小鹰一样 , 翱翔在雷鸣电闪的天穹下 , 搏击在风雨交加的大地上 。简单地说 , 在中国 , 则与外国截然相反 , “爱”在大多数家长眼中被视为“呵护” 。其次 , 有些家长过于偏重于孩子的学习成绩 , 却忽视了下一代综合素质的培养 , 把孩子“刻”成了对历史、环境、回报、感恩等一无所知的语数化人类 。“从电视和书本上认识世界并不完美” , 电视、书本 , 它们无疑是工具 。而人 , 却要“扑”在死的工具上 , 并懒洋洋地向载体和媒介索取想要的知识——可能成功吗?想获得真正的心之美丽 , 除亲历亲为 , 自身实践 , 别无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