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意须“适欢”

人生得意须“适欢”
文章图片

自从诗仙李太白的扛鼎之作《将进酒》问世后,其中名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成了许多人尊崇向往和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在很多情況下,尽情欢乐,纵情享受,会带来副作用,甚至会乐极生悲 。远不如适度欢乐,低调庆祝,节制欢愉,见好就收 。再退一步说,即便是“偷偷乐”,也丝毫不会降低人生得意的成色 。
人生得意,宋人汪洙归纳为《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后人又增加了升官发财,名利双收,事业兴旺,功成名就等名目 。遇到这样的好事,自然会喜不自胜,放开庆祝一下,一醉方休,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如老杜那样“漫卷诗书喜欲狂”,也是人之常情,无可非议 。但若欢娱得过于张扬、显露,过于喧嚣、高调,屁大的好事就要“烹羊宰牛且为乐”,就要“会须一饮三百杯”,则会显得轻薄,浮躁,量小,器浅,反而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因而,比较而言,还是人生得意须“适欢”为好 。
何谓“适欢”?就是适度欢乐,适度庆贺,悠着点来,留有余地 。宋代法演禅师提出四戒:“势不可使尽,福不可受尽,好语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 。”河南康百万庄园有《留余匾》记:“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 。盖造物忌盈,事太尽,未有不贻后悔者 。”说的都是一样道理,就是财不可露尽,才不可用尽,锋不可亮尽,欢也不可享尽,以合适为佳 。
东晋主帅谢安,得到八万晋军大胜前秦百万大军的捷报后,只是淡淡地对客人说了一句:小儿辈已破贼兵 。然后就继续下棋,“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或许他心里早已翻江倒海,欣喜若狂,可人家就是能绷住,不动声色,轻描淡写,这就是大将风度,宰相襟怀 。这就是“适欢”经典,远比李太白的“尽欢”要更厚重,更有底蕴,因此被传为历史美谈,也为谢东山的定评增色不少 。
反之,西晋时散骑常侍石崇,富可敌国,家资无数,他和晋武帝的舅父王恺比阔斗富,都丝毫不落下风,甚至还更胜一筹,让皇帝外甥很没有面子 。他还为此大排筵宴,遍请各路显贵庆祝 。加之他一向做事张扬跋扈,露财肆无忌惮,生活穷奢极欲,欢娱放荡不羁,败亡是早晚的事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被觊觎已久的权臣孙秀罗织罪名,死于非命,并祸及全家,被满门抄斩 。
“适欢”,也是对欲望的理性驾驭 。人食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这很正常,但凡事皆应有度,欲望亦是如此 。无论肉欲,物欲,食欲,权力欲,名利欲,还是其他欲,若能收放自如,进退有节,不逾止境,不失理性,就是个好东西 。而许多出事翻车的人,起因就是欲望太盛而不知节制,泛滥成灾,最后成了欲望的牺牲品 。在欲望问题上往往有两个极端,一是物欲横流,贪得无厌,二是清心寡欲,心如止水 。这两者都不大好,一个俗到了极点,一个雅到了极致,均难以让人接近,不接地气,还是调和一下为好,各自退一步,有正常欲望而不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