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朗和织女七月七的诗词( 四 )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霄中 。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 。
此诗虽短,但天上人间,欢情与离恨,都有涵盖,可谓言简意赅 。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
·鹧鸪天 七夕 宋 晏几道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
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著有《小山词》 。
本词以宋朝关于鹊鸟误传使牛郎织女只有一天相聚时间的说法入手,先写鹊鸟误传的遗憾,后写分别的离愁别恨,指出牛郎织女虽有相会但终归是悲剧 。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谢,过暮雨芳尘轻洒 。
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 。
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 。
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 。
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鬓相亚 。
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
七夕 祖咏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
·鹊桥仙 宋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
新欢不低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牛郎织女的七夕诗歌 诗歌一:单身打油诗又是七夕相亲忙,羡煞织女和牛郎 。
眼看青春将消亡,单身无颜见爹娘 。
虽无名车和豪房,但仍打拼为梦想 。
谁不嫌俺貌不扬,风雨共度天地长诗歌二:单身打油诗都说小鸟依人好,我看那是没头脑;洗衣做饭不为己,最后还是没人理;不为感情瞎迷惑,没谁非要谁来过;美丽自信又独立,女人不再做奴隶;单身没啥了不起,女人需要爱自己;自己赚钱自己花,不靠爹来不靠妈;午夜铃声从不怕,只因心头没牵挂;别过圣诞和七夕,除非不怕受打击;东风吹来战鼓擂,当今女人谁怕谁?诗歌三:单身打油诗五点半等下班今天工作已做完闲着没事干随便上来转一转左瞧瞧右看看东张张西望望南聊聊北侃侃吹吹牛扯扯淡悠哉游哉把水灌六点才下班时间过得真是慢下了班把菜买做饭烧菜自己干不懂酱醋和油盐不懂柴米和葱蒜手也忙脚也乱累得满头都是汗一个人空悲叹没有老婆好伤感想老妈念老爸催娶媳妇心打颤老爸说俺嘴不甜老妈说俺不勇敢二叔说俺胆子小大婶说俺非大款老弟说俺模样差表妹说俺太傲慢所以还是单身汉爸不知妈不懂儿没媳妇好孤单 。
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情人节的由来?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
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 。
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 。
“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 。
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 。
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
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 。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
“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
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一句关于牛郎织女的诗句孟郊 【古意】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