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牧童词

牧童词
唐代:李涉
朝牧牛,牧牛下江曲 。
夜牧牛,牧牛度村谷 。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
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晨去放牛,赶牛去江湾 。
傍晚去放牛,赶牛过村落 。
披着蓑衣走在细雨绵绵的树林里,折支芦管躺在绿草地上吹着小曲 。
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再也不怕猛虎来咬牛犊 。
注释
⑴朝(zhāo):早晨;日出的时候 。
⑵蓑(suō):蓑衣,用草或棕编的防雨用具,类似于雨衣 。
⑶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 。茎直立,三棱形 。叶细长,深绿色,质硬有光泽 。夏季开穗状小花,赤褐色 。地下有细长的匍匐茎,并有褐色膨大块茎 。块茎称“香附子”,可供药用 。
⑷蓬蒿(hāo):“茼蒿”的俗称 。
⑸黄犊(dú):小牛 。
(6)荷:披着,背上 。▲
鉴赏
诗的大意是:因为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所以把它远远地放入陂中 。沿河的陂岸,泉甘草美,真是个放牧的好地方;放到这儿来的牛可多着哩!牛自由自在的吃草,喝水,牧童又何尝不想到山坡上和别的放牛娃去玩一会儿;可是讨厌的鸟儿,在天空盘旋 。它们饿了,老是要飞到牛背上去啄虮虱 。怎能丢下不管呢?牛性是好斗的,特别是牧童放的这头小白牛更淘气,它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 。这鸣声该不会是寻找触角的对象的信号吧?真叫人担心,一刻也不能离开它 。此时,牧童耳边忽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有人卷着芦叶在吹口哨 。他知道是他的同伴放着牛在堤的那一边,于是他也学着样儿,卷着叶子吹起来,互相应和;一面监视着这正在吃草的牛,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并且向牛说了下面两句警告的话 。这话里是有个典故的 。
原来,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这一横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牧童们谁都知道 。“官家截尔头上角”,是这牧童挥鞭时随口说出来的 。这话对无知的牛来说,当然无异“弹琴”,可是在牧童却认为是有效的恐吓 。这是值得深长思之的 。
唐朝自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内战不停 。官府借口军需而抢夺、宰杀民间耕牛,是极常见的事 。和张籍同时的诗人元稹在《乐府古题·田家词》里就有所反映:“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车驾车食牛肉 。”连肉都被吃光,那头上两只角截下熬角脂,自然不在话下 。这就是当时的客观现实 。对于这种现实,张籍这诗里并未作任何描写,只是结尾时借放牛娃的口,轻轻地点了一下,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人民对官府畏惧和对抗的心情,也就可以想见了 。
全诗十句,是一幅绝妙的牧牛图 。前八句生动曲折地描绘了牧场的环境背景、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 。然而诗的主题并不在此;直到最后两句,读者才能看出诗人用意之所在 。从前面八句转入最后两句,如信手拈来,用笔十分自然;寓尖锐讽刺于轻松调侃之中,用意十分明快而深刻 。
诗歌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
什么是古诗词鉴赏 就是对古诗词中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进行赏析 。
按高考考试说明的说法,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其中,“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诗歌中的“形象”可理解为诗歌的“意象” 。
“语言”通常指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含蓄性和凝炼性,以及语言的总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
鉴赏“表达技巧”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
“思想内容”是指作品表现的具体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生观,作品反映的时代特征、社会习俗、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等 。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用得好,好在哪?这就是鉴赏语言 。
赏析牧童词

古诗词赏析 鸟鸣涧 【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译文: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 。
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
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