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污染事件|河流之殇:莱茵河污染事件( 二 )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 推动思想认识根本转变 。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急于实现工业产业化革命 , 单纯追求经济发展 , 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直到“桑多兹化学污染事件”爆发后 , 人们意识到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 , 于是通过促进流域绿色要素整体流动和优化产业布局 , 创新发展可再生环保新能源 , 协调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 , 促进了莱茵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 走出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道路 。如在莱茵河流域治理过程中 , 流域各国因地制宜 , 依据自身的主体功能特色发展合适产业 , 形成科学的产业布局 。上游地区生态脆弱 , 瑞士便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 充分利用河流上游山高谷深的天然优势 , 修建水电站 , 大力开发水利资源;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德国 , 则在莱茵河流域布局了环保技术、生物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新型先进无污染产业 , 而鲁尔工业区则转型为一个集居住、休闲、文化、会展和办公等为一体的现代化混合区;位于莱茵河下游的荷兰 , 大力推进绿色航运贸易 , 并且制定了严格的航运环保标准 , 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从而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 。
建立高效合作机制 , 制定实施流域治理规划 。莱茵河流域沿岸各国虽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 但由于都深受莱茵河污染影响 , 对改善莱茵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高度一致 , 都认为对莱茵河流域进行治理符合共同利益 。在此背景下 , 莱茵河流域各国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 , 领导、组织、管理与协调莱茵河的治理 , 是莱茵河流域最为核心的治理组织机构 。ICPR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机制 , 不但有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 , 还有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专家学者与专业团队的合作 。它不仅设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的监督各国计划实施的观察员小组 , 而且还设有许多技术和专业协调工作组 , 可将治理、环保、预防和发展融为一体 。
汽车装饰品(细数汽车上不好看的那些装饰)数家用汽车上土到爆的装饰 。1.内后视镜挂件 。我敢说 , 不管你多高档的汽车 , 这个内后视镜挂件一上 , 立马毫无格调 。其次这也是违法的 , 交警可以处罚 。2.毛绒方向盘 , 不会吧 。你们真的觉得好看吗?3.车辆(有流媒体后视镜的除外)后窗摆放大遮挡视线的玩偶 。小声的问一句 , 你开
火灾事件发生后 , ICPR在国际合作框架下 , 签署了一系列有关莱茵河流域治理的协议 。如1987年通过的“莱茵河行动计划” , 从河流整体生态系统出发进行莱茵河治理 , 并将鲑鱼的重新回归作为治理效果的重要标志 , 由此而提出“鲑鱼2000行动计划”;1998年通过了“莱茵河洪水管理行动计划”;2001年 , 包含生态系统改善、防洪、水质及地下水保护等4个治理目标的“莱茵河2020计划”获莱茵河部长会议通过 。签约国家协调一致 , 共同治理 , 对莱茵河环境改善和流域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