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秦州杂诗·其七》诗词鉴赏怎么写?

杜甫《秦州杂诗·其七》诗词鉴赏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七首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秦州杂诗·其七》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秦州杂诗·其七》原文: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
《秦州杂诗·其七》译文:
浑浑莽莽万山重叠,孤独的秦州城处于南北两山之谷 。
地面无风,天云却飘出塞外,尚未入夜,月亮即已照临关隘 。
外出的使臣迟迟未能归来,可能是效法傅介子之壮举遇到了障碍 。
久久地怅望着烟尘弥漫的天边,衰飒的秋景正在摧残我的容颜 。
《秦州杂诗·其七》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七首 。《秦州杂诗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后所作的大型组诗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 。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 。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 。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诗是以诗歌来代替书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 。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诗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
《秦州杂诗·其七》诗词鉴赏: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 。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 。“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 。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 。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约透露出一种严峻紧张的气氛 。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给予人的感受 。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 。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 。不夜,就是未入夜 。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直接感受 。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立即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 。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 。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战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本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 。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象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 。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紧张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 。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