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联协会上的祝贺词( 四 )


资深金融投资专家、足球评论专家、自由撰稿人 。
2.李文龙1953年生 。
山东省青岛人 。
受民间传统文化熏陶,自幼对文学产生浓厚兴趣,尤为喜爱诗词、楹联 。
个人出资或同他人合作多次在青岛市举办征联活动,并积级参加各级组织举办的诗词楹联活动 。
作品常见于国内各级文学刊物并多次获奖,被《类编中华诗词大系》、《中国诗人新作》、《中国对联作品集》等收录 。
2000年底,个人出资金筹备发起成立青岛市楹联学生会,并任筹委会全主任,经艰苦努力 。
2001年10月青岛市楹联学会正式成立,完成了其他人十几年没有完成的事业 。
现为中国楹联学会学员,青岛市楹联学会法定代表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
3.李文龙字见田,一作砚田,彝族,明朝贵州乌撒卫(今贵州威宁县)人 。
生活于明朝天顺至弘治年间(公元1457-1505年)工诗赋,擅书法,所到之处,往往咏诗题名 。
龙兴寺宝塔龙兴寺舍利宝塔位于成都彭州市 。
古塔七座,其层次都是奇数,这与我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有关 。
佛教的许多形象和活动也都采用奇数,以此来表示清静、上天或吉祥之意,所以习惯上塔的营造为单层,又以7级为标准层数,因有“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之说 。
龙兴寺塔为17层,堪称全国级数最多的古塔 。
龙兴寺塔屹立在彭州市区龙兴寺内天王殿前的中轴线上,展示了我国早期佛教的宏伟气势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巧 。
是一座高41.5米的密檐式四方形砖塔,它与旧日高大的城郭、挺拔的苍柏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
诗人、画家的笔下,经常有它的形象出现,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享受,外地游人莫不来此一睹它的风采 。
相传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232年)立佛教为国教,在释迦牟尼死后200多年(约前272年—前226年),将佛骨舍利分为8.4万份,在世界各地于同一天内建了8.4万座塔,用以供奉 。
其中在我国建了19座真身舍利塔,而益州有其4,龙兴寺即居其一,是世界最古老的佛塔之一 。
20世纪30年代有叶济澜者,在所撰《四川的彭县破塔何以不全倒塌》一文(载民国十七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第25卷第17号)中,竟称龙兴塔始建于周穆王(前947年—前928年)时野舍尊者 。
清光绪四年(1878年),邑人吕调阳主修《彭县志》时,又根据咸丰元年八月,有男子夜盗龙兴塔顶朱雀,雀口衔一铜铃,上刻甲子年志公为十八顶造,女弟皇氏九娘施;又发现塔的檐马舌上铸有“大同二年”四字 。
从此大书特书地定为梁塔 。
加以民国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1923年2月14日)该塔东南、西南二角倒塌后,人们获得众多的铸品,见到一躯佛像的莲座下有“大同二年邑子(即弟子)萧衍造”之文;又有铜铸一具,前有坊表,下有金铺,金铺边棱也有大同字样 。
故古塔建自梁武帝也就坚信无疑,而民间也有梁武帝皇氏九娘与著名僧人宝志禅师一夜赌修而成的说法 。
近年来,建筑、考古专家张驭寰、林向等先后实地考察,以其外观为空筒形结构建筑风格、砖型,结合文献论证,认定建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60年),而字砖、檐马、朱雀衔铃等梁代大空禅院遗物,则为建塔时所利用 。
龙兴寺塔由于建在平原松软的冲积层上,修塔时采用黏结性能较低的黄泥浆,砖为墓砖,规格长短厚薄不一,有汉魏六朝几何、钱币、联壁、云坟等花纹砖和隋代的宝相花纹砖杂砌,其中空如竹的正方直筒形,仅有三个用砖叠涩的楼层,缺乏横向拉力,因而整体性较差,若遇地震波冲击,塔身会大幅度摇摆,致命沿着上下成直线排列的合洞从中剖裂,因多次地震的危害,到了明末就垮去东北一角,又说是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为巩固新生的大西国政权,镇压武装判乱在此试炮轰倒的 。
清乾隆中期塔体益坏,出现了“早晚有烟雾自顶出,层叠入空,目中乃灭 。
每出常经十余日不散”的奇特现象 。
乾隆五十一年五月初六(1786年6月1日)因受泸定磨西7.5级地震波及,更加深了破坏程度,中部纵裂,形成两峰并立之势,历久如故,人称“天彭破塔”,成为天府一大奇观 。
时任川陕总督岳钟璜的《题北塔》诗中,就有“立塔中分势欲离”、“永镇天彭第一奇”的佳句 。
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南半部垮塌所存仅一隅了 。
因原塔身自十级以上逐级内收缩小,这所剩一角的内收曲线,特别突出地显露出来,远眺如悬弓天外,近视若腾蛟冲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