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诗有感( 二 )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 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 。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 。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
4、拓宽情境 。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 。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 。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 。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 。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 。对演播厅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 。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
诗歌朗诵会,最后一首诗歌是《七律 长征》,怎样作结束语? 《七律 长征》这首气势汹涌的诗让我们了解到了毛泽东伟人的情怀,想必大家听了这几首毛泽东的诗词都有所感受吧,让我们学习毛泽东这种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做第二个毛泽东,为我们的祖国做贡献! 在最后这一首豪迈喜悦的《七律长征》中,我们的诗词朗诵会便将拉下帷幕,而我们新一代的中华儿女将带着长征时的坚毅,披荆斩棘,共创美好的明天!
《七律.长征》诗有感

学校要举行朗诵比赛,诗词分别是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卜算子咏...长征,这个词对于我们这辈人无疑是遥远的 。
没有感受过那个年代的人所涌动的豪情与坚韧,执着与壮烈 。
但是那一曲曲在长征途中用血与泪谱成的动人的歌却一直伴随着我们成长 。
光阴荏苒,一晃70年过去了,人们却依然无法模糊那段岁月 。
记得上小学起,就开始频繁接触红军的故事,在老师的组织下我们观看影片,当看到湍急的金沙江,奔腾咆哮的大渡河,看到几根铁索,令人毛骨悚然的泸定桥,看到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和杳无人烟的黑草地,我们被战士的勇敢和气概深深震撼!在冰天雪地中,在沼泽荒山中,那样一支长长的队伍,在云雾中蜿蜒盘旋,慢慢地蠕动……但是那时的我们,一帮稚嫩的孩子还无法真正体会山的险峻和水的湍涌,所以在看影片时瞬间的惊叹后,并不会再有更多的感悟 。
真正触动我的是五年级时课本上的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 。
这是一个长征途中真实动人的小故事 。
它叙述了一位老班长为了让几个伤员不饿肚子,自己不顾疲劳、强忍饥饿来到小水塘为他们钓鱼充饥,自己却一点儿也舍不得吃,最后活活的被饥饿折磨得倒下了 。
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和崇高的革命主义品质,深深打动了我 。
然而更让我沉默的是那些小鱼!就是那样可怜的丁点鱼肉在那个岁月俨然成为奢侈物,让战士们不忍下咽!瞬间脑中浮现的是自己在家吃鱼时紧锁眉头挑剔地丢掉鱼肚侧面的肉的情景 。
而我完全没有想到七十年前,先辈们是怎样珍视远比它小得多的鱼 。
我的脸,红了 。
倘若当时有一把米,对,哪怕只有一把米,老班长也许不会被饥饿夺去他坚强的生命 。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便乱扔饼干、馒头、面包、稀饭,在家里挑吃捡穿的同学太多了 。
虽然很小就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却没有真正体会其含意 。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举国都在提倡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我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首要的就是从身边这些小事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