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姿态》读后感格式怎么样?( 四 )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滴灌”就是敬畏教师职业和敬畏学生生命的最佳形式 。
1 在《“紫竹论道”的启示》中,于漪先生指出:教育不是口号,作为专业的学科教学是要“沉下去的,是有知识的建构的 。口号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有文化判断力” 。这段话告诫我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拥有文化判断力是做好教师这份工作所必备的条件 。“肩负重托的现代教师,理应从传统中汲取精华,锻造自己的‘精气神’”则是于漪先生关于教师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表述 。
这里的建构,意味着教师不仅要让自己成为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要是思想者,是文化人 。这里的“精气神”,既包含着教师教育的智慧、思想的锋芒和创造的才华,也包含着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以及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方方面面深化思想、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还包含着既要“站在中国文化本土上”思考中国教育问题,又要看到广大教师在中国的教育土壤上所创造的一片片美丽的绿洲的开阔视野 。
于漪先生有一句名言:“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在做教师的道路上,她永远保持着行走的姿态 。
我们该如何领会这“行走”的内涵呢?
一、学,勤于采撷;
二、思,敏于发现;
三、行,勇于探索 。学,就是要站在文化的高点上广泛汲取人类发展历程中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来提升自己的素养,滋养自己的心灵 。思,就是要把思考与学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境界 。行,就是要直面教育现场,站在三尺讲台,用生命去歌唱,把课上到学生的心里 。由是,于漪先生给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提出了“好学善教,笔下生彩”的具体目标与行为准则 。
静静地品读《教育的姿态》,我们不仅能感知教育者敬畏、建构、行走这三种姿态的魅力,也能在著作编排者的细节之中体味教师的情怀 。该书6个专辑的题图分别是松、竹、梅和桃、李的果实,它实则是以另一种形式向我们昭示:松、竹、梅是教师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教师的成就 。
利用课余时间,我有幸阅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这本书给我很深的印象,也将指引着我的教育发展 。
《教育的姿态》一书是于漪老师关于中国教育现状的总结与深思 。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崇高的使命感,让教育熠熠闪光,让我对投身教育的脚步更为执着而坚定 。于漪老师希望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去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和生命的发展 。这不正是我不断追求和向往的境界吗?带着兴奋,我走进书中,探寻着于漪老师心中的“爱”与“人”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