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律诗几句一押韵啊。( 二 )


这叫押韵方式 , 或称“韵律” 。
韵的和谐程度是构成的条件的差异而不同造成的 。
如果主要元音与韵尾(指有韵尾的字)完全相同 , 就是最和谐、最严格的韵;如果主要元音不同 , 只是接近 , 那就是较宽的韵(如:“门”men、“心”xin , );如果不同程度更大 , 连韵尾也不同 , 那就是“通韵” , 也就是更宽的韵(一般用在散文押韵是在诗文中 , 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 , 一般把韵放在句尾 , 所以又叫韵脚 。
句子押韵 , 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 , 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
例子(1):白日依山尽 ,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中) 。
诗词中的押韵怎么理解 古典诗词押韵 ,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 , 狭义的押韵 , 是指在一定的句式中使用相同的“韵脚” , 例如律诗 , 每两句的最后一个字韵脚是相同的 。
所谓韵脚 , 按现代普通话讲 , 就是在一定句式中两个或者几个句子的最后一个字 , 其韵母应该是相同的 。
但古代由于每个字没有统一的拼音 , 加上各地方言很多 , 就是在同一个地方有时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朝代发音也不一致 , 所以要使用“韵书”来统一音韵 , 这个东东很复杂 , 我的观点是:现在没有必要去深入研究它 , 按拼音字母押韵就很好 。
广义的押韵 , 是指诗词的每一句都是要讲“平仄”的(古风、乐府等除外) 。
所谓平仄 , 也可以用现代普通话的拼音字母来简单举例 , 平就是阴平、阳平的发音 , 所谓仄 , 就是第三、第四声(上声、去声)的发音 。
古代韵书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外 , 还有个“入声” , 这个入声一般是比较短促的发音 , 在现代普通话中阴阳上去中都有 , 也很复杂 , 同样没有必要去研究它 。
为什么古典诗词押韵呢?因为古典诗词 , 是可以吟唱的 , 尤其是词 , 那一般是要配乐演唱的 , 押韵时韵脚相同 , 吟唱起来就很顺口 , 并且容易记忆;如果加上平仄 , 每句诗词吟唱起来发音就有高有低 , 婉转动听 , 如果没有平仄就可能是扯着嗓子喊 , 或者有气无力一直向下低沉 , 或者一直向上搞“高八度”、甚至超八度 , 那就不是诗歌了 。
所以 , 中国古典诗词的吟唱是与现代诗歌的“念诗”不同的 , 不仅语言美 , 而且音韵美 , 这是洋夷所谓“诗”难以企及的 。
关于古诗和现代诗的押韵 古诗:首先你要有一定的诗词理解能力 。
平时要多看一些古诗词 , 文言文之类的 。
写诗要注重平仄 , 押韵 , 对仗等 。
所谓押韵 , 是把同一韵部 , 也就是同一韵母组成的字 , 放在诗的固定位置上 , 以构成和谐的音乐美 。
在绝句中用在偶句的末尾处 , 即押在句末一字上 。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
举头望明月 , 低头思故乡 。
这首诗的韵脚就是“光”、“霜”、“乡” 。
绝句中的第三句最后一字必须是仄音的 。

【五言律诗几句一押韵啊。】

押韵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 。
从上古的>、> , 到定型的唐诗 , 一直到今天的诗歌 , 都是要讲押韵的 。
没有和谐的音韵 , 吟咏起来就不朗朗上口了 。
可用旧时韵书“平水韵” , 但该诗韵有107个韵部 , 使用不易 , 因为分韵太窄;也可用新韵 , 即以普通话语音来押韵 , 韵目只有18个韵部 。
正格绝句 , 平起首句不入韵和仄起首句不入韵 , 只需二、四句末一字押韵即可;别格绝句 , 平起首句入韵和仄起首句入韵 , 必须在一、二、四句末字押韵 , 以构成和谐而美妙的音乐性 。
平仄 , 是声调的讲究 。
平声即阴平声、阳平声字 , 仄声即上声、去声和入声字 。
简单地说就是平声是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 , 仄声就是三四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