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山水画的诗句( 四 )


--曹操-观沧海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情柔 。
--杨万里-小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暮江吟》3、有山有水: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唐代诗人柳中庸《征人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王之涣《登鹳雀楼》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州-- 唐代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唐代诗人白居易《题浔阳楼》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代诗人陆游《游山西村》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宋代诗人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宋代诗人刘克庄《簪带亭》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唐代诗人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片日边来 ---唐代诗人李白《天门山钱塘》黄河九曲天边落.华岳三峰马上来 ---明代诗人萧蜡《送李估之赴陕西参议》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太多了,暂时整理这些 。
呵呵 。
山水风光的诗词 名人名句:【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鹿 柴 王维赏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
鹿柴(zhài寨),是辋川的地名 。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
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 。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 。
“但闻”二字颇可玩味 。
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
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
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 。
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 。
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 。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
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
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 。
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 。
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 。
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
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 。
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
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 。
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 。
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