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媳妇做饭的赞美诗句( 三 )


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
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 。
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
5、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度 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译文: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诗句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 。
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 。
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 。
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 。
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 。
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 。
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 。
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橘灯”、“绢灯”、“五彩羊皮灯”、“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 。
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 。
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 。
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 。
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 。
有香辣甜酸咸五味 。
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 。
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 。
清明节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
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
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
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 。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 。
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 。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 。
这实际上是一种野游,为我国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 。
赏菊 。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 。
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饮菊花酒 。
《艺文类聚》引《续晋阳秋》说:“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 。
”据说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 。
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
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 。
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