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微课教学

情境是一堂语文课的“小天地”,它是教师用生动形象、亲切感人的语言,或描述意趣横生的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人物、事件与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动作画面,并借助一定的媒介创造出来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戏剧般地进入角色,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样,也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五年级下册课文第五课《古诗词三首》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牧童》 唐代: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舟过安仁》 作者: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微课教学

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有什么感悟 三首古诗词分别是《牧童》、《舟过安仁》及《清平乐 村居》《牧童》诗意: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没看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而来的笛声 。
牧童回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之后,他连蓑衣也没脱,就躺在月夜下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微课教学】

中心:表达作者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
《舟过安仁》诗意: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得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中心:表达了诗人对两个小孩子玩耍中透出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
《清平乐 村居》诗意:茅草屋又低又小,茅屋旁的溪边上长满青青的草 。
听见茅屋里有人带着醉意操着温柔的南方口音在互相说话取笑,是谁呢?是一对白发的夫妻 。
老夫妻的大儿子在溪的东边锄豆田里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
最喜欢的小儿子调皮可爱,他正在溪边趴着剥莲蓬 。
中心: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图,描绘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表达诗人向往人情之美的生活之趣 。
五年级下册 第五课《古诗词三首》背景资料《牧童》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
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
《舟过安仁》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 。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
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
原文:《牧童》[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①晚风三四声 。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②卧月明 。
注释①弄:逗弄 。
②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
《舟过安仁》①[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②停棹③坐船中 。
怪生④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
注释①安仁:县名 。
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
③棹:船桨 。
④怪生:怪不得 。
《清平乐①·村居》[宋] 辛弃疾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 。
醉里吴音③相媚好④,白发谁家翁媪⑤?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
最喜小儿亡赖⑥,溪头卧剥莲蓬 。
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è 。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
③吴音:吴地的方言 。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
⑤翁媪:老翁、老妇 。
⑥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有哪些 1、《泊船瓜洲》 [ 宋 ]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
释义: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2、《秋思》 [ 唐 ]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释义: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