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天一阁》读后感怎么写?( 六 )


他们有自己的矛盾,维持天一阁不倒似乎已不成问题,可是时间长了,范氏后人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藏书的目的何在?意义何走在?护着这一楼书,不予人看,不准变卖,为了什么?神圣的传递渐渐成了苦难的延续 。他们不知道,也许数百年前的范增在盼望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天一阁能够大敞其门的时代 。于是,纵然不愿,子子孙孙恪守祖训,毫无目的地供养定楼书卷,恭敬而惶恐 。这些都使这一切变得怪异而扭曲 。无止息地走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路,行者寒心,闻者悲悯 。
然而,天一阁依然屹立,从历史中沉重地走出来,来到我们面前 。天一阁成了一件雕塑,一个符号,同时,它以丰富的内涵润泽现世,使成千上万人受益 。范钦含笑了 。无数范氏子孙可能先是惊愕,再从脑海中费力寻觅着藏书的最原始动机,最后释然 。数百年的宿命烟消云散,饱经风霜的天一阁葬送了历史,迎来新的篇章 。
不可否认,天一阁是一个奇迹,支撑这个奇迹的是文化保存和流传 的艰辛,无数人的努力,以及一个古老民族的气节与风骨 。我们在华夏大地上生存,同我们的祖先站的是同一片土地 。那从源头淌下的清泉,滋养了我们,应该让它继续左流下去 。天一阁淌下的一脉泉水,终将成河成江,汇聚成海 。过去虽然已成为历史,然而我想,范氏子孙的那种文化良知不会随历史消失,就像文中所写:“我们这些人,在生命本质上无疑属于现代文化的创造者,但从遗传因子上考察,又无可逃遁地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子遗 。天一阁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华夏文明在此落脚,理应由此发扬光大 。不只文化良知,许多高尚品格也应如此,理应如此 。”
天一阁,精神的守望者 。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怎么写?


也许是源自内心那份坚守和执着,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读完余秋雨《风雨天一阁》的那一刻,我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
天一阁是一座古代藏书楼,它的主人是范钦 。范钦对书的痴迷,不言而喻,这使得他到处搜集书籍,成就了天一阁 。
天一阁当然不会那么太平,不过“书不可分”已成了范家的不二法则 。真正对天一阁造成巨大威胁的居然是小偷,先被小偷拆墙偷书,后又被一个叫薛继渭的偷儿偷走了一半的珍贵书籍 。幸遇商务印书馆馆长拨巨资抢救,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内,但此楼最终又毁于日军战火 。
没有焚毁的,是天一阁本身,它这位满脸哲思的老人注视着一切后人,仿佛在说:“我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我是不会被轻易破坏的 。”
要想让一本书保存几百年,是极其困难的,必须防止火烧、水吞、虫蛀、霉烂和窃贼等一系列书的克星 。可见,天一阁保存至今有多困难 。可是它坚持下来了,一次次磨难,一次次挫折;同样,也是一次次洗礼,一次次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