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饮酒》( 六 )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 , 即公元四一七年 , 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
作者感慨甚多 , 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
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
又名潜 , 字元亮 , 号五柳先生 , 私谥靖节 。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 祖父作过太守 , 父亲早死 , 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时期 , 28岁以前 , 由于父亲早死 , 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
...
李清照饮酒的诗词 ●鹧鸪天李清照寒日萧萧上琐窗 , 梧桐应恨夜来霜 。
酒阑更喜团茶苦 , 梦断偏宜瑞脑香 。
秋已尽 , 日犹长 。
仲宣怀远更凄凉 。
不如随分尊前醉 , 莫负东篱菊蕊黄 。
李清照词作鉴赏这首词写秋景 , 寄乡愁 , 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 。
通篇从醉酒写乡愁 , 悲慨有致 , 凄婉情深 。
此词开头两句写寒日梧桐 , 透出无限凄凉 。
“萧萧”这里是萧条、寂寞之意 。
“琐窗”是雕有连琐图案的窗棂 。
“上”字写出寒日渐渐升高 , 光线慢慢爬上窗棂 , 含着一个时间的过程 , 表明作者久久地观看着日影 , 见出她的百无聊赖 。
梧桐早凋 , 入秋即落叶 , “恨霜”即恨霜落其叶 。
草木本无知 , 所以 , 梧桐之恨 , 实为人之恨 。
从而借景抒情 , 绘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寥 。
因为心情不好 , 只好借酒排遣 , 饮多而醉 , 不禁沉睡 , 醒来唯觉瑞胸熏香 , 沁人心脾 。
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 , 似乎写欢乐 , 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 。
“酒阑”谓饮酒结束的时候 。
“团茶”即茶饼 , 宋代有为进贡而特制的龙团、凤团 , 印有龙凤纹 , 最为名贵 。
茶能解酒;特喜苦茶 , 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 , 表明愁重 。
“瑞胸” , 熏香名 , 又名龙脑 , 以龙脑木蒸馏而成 。
“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 , 实则同首句的寒日一样 , 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 , 因为只有清冷寂静的环境中 , 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 , 因而变得更深更浓 , 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
上片叙事 , 主写饮酒之实“秋已尽 , 日犹长”写作者个人对秋的感受 。
“仲宣”句用典 , 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 。
王粲 , 字仲宣 , 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 , 十七岁时因避战乱 , 南至荆州依刘表 , 不受重视 , 曾登湖北当阳县城楼 , 写了著名的《登楼赋》 , 抒发壮志未酬、怀乡思归的抑郁心情 。
这两句透露出词人孤身漂泊 , 思归不得的幽怨之情 。
深秋本来使人感到凄清 , 加以思乡之苦 , 心情自然更加凄凉 。
“犹”、“更”这两个虚词 , 一写主观错觉 , 一写内心实感 , 都是加重描写乡愁 。
结句是为超脱语 。
时当深秋 , 篱外丛菊盛开 , 金色的花瓣光彩夺目 , 使她不禁想起晋代诗人陶潜“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 自我宽解起来:归家既是空想 , 不如对着尊中美酒 , 随意痛饮 , 莫辜负了这篱菊笑傲的秋光 。
“随分”犹云随便、随意 。
下片写饮酒之因 , 是对上片醉酒的说明:本来是以酒浇愁 , 却又故作达观之想 , 而表面上的达观 , 实际隐含着无限乡愁 。
李清照的这首词是其晚年流寓越中所作 , 词中表露的乡愁因和故国沦丧 , 流离失所的悲苦结合起来 , 其中的忧愤更深 。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 。
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 , ——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 ,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词作鉴赏这首小令 , 有人物 , 有场景 , 还有对白 , 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