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如柳絮随风飘,心似浮萍逐水流.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二 )


下阕,专门写人 。
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这些盛装的游女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 。
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 。
……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看见了,是她!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结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激铭篆,词人竟有如此本领,竟把它变成了笔痕墨影,永志弗灭!—读到末幅煞拍,才恍然大悟: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若无此人,那一切又有什么意义与趣味呢!此词原不可讲,一讲便成画蛇,破坏了那万金无价的人生幸福而又辛酸一瞬的美好境界 。
然而画蛇既成,还须添足:学文者莫忘留意,上阕临末,已出“一夜”二字,这是何故?盖早已为寻她千百度说明了多少时光的苦心痴意,所以到了下阕而出“灯火阑珊”,方才前后呼应,笔墨之细,文心之苦,至矣尽矣 。
可叹世之评者动辄谓...
身如柳絮随风飘,心似浮萍逐水流.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残花落叶随风飘, 岁月无情谁知晓 。
的意思 。
诗词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作品赏析:737年(开元三十五年),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该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 。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 。
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 。
“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 。
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 。
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 。
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 。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 。
“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 。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 。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 。
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 。
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 。
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 。
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
《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
”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
”这又是从用字上说 。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 。
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
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