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说课稿写法怎么样?(21)


由于任何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都能写成ax+b>0(或<0)的形式,而此式的左边与一次函数y=ax+b的右边一致,所以从变化与对应的观点考虑问题,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也可以归结为两种认识:
⑴从函数值的角度看,就是寻求使一次函数y=ax+b的值大于(或小于0)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
⑵从函数图像的角度看,就是确定直线y=ax+b在x轴上(或下)方部分所有的点的横坐标所构成的集合 。
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上两个角度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
1、“动”―――学生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做,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
2、“探”―――引导学生动手画图,合作讨论 。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 。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一点,直观多一点,动手多一点,使学生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 。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学问题的辨证思想 。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回顾
1.一次函数的定义 。
2.一次函数的图象 。
3.直线y=kx+b与方程的联系 。
那么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是怎样的关系呢?本节课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相关概念以及一次函数与方程的关系 。
设计意图:回顾所学知识作好新知识的衔接 。
二、导探激励
问题1:作出函数y=2x-5的图象,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 x取何值时,2x-5=0?
(2) x取哪些值时, 2x-5>0?
(3) x取哪些值时, 2x-5<0?
(4) x取哪些值时, 2x-5>3?
教师活动:展示问题1,适当时间后请学生解答并说明理由,教师借助课件作结论性评判 。
设计意图:问题1可以直接解不等式(或方程)求解,但这里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直接图象得到 。引导学生体会既可以运用函数图象解不等式,也可以运用解不等式帮助研究函数问题,二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
学生可以用不同方法解答,教师意图是尽量用图象求解 。
问题2:用画函数图象的方法解不等式:
-2x+3<3x-7.
分析:
由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可先将其化为一般形式,
再画图求解;也可以将-2x+3与3x-7看作是两个
关于x的一次函数,即y1=-2x+3,y2=3x-7 。
于是不等式的解集即对应着y1 解法1:
原不等式化为5x-10>0,画出直线y=5x-10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x>2时这条直线上的点在x轴上方,
即这时y=5x-10>0,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x>2.
解法2:
将原不等式的两边分别看作是两个一次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