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记得林黛玉悲秋的那首诗( 六 )


除此之外,最能反映林黛玉性格的就是她自己所作的几首应景诗词了 。
“葬花词”与《唐多令》表达了林黛玉忧郁、敏感的一面,而“海棠”与“菊花”诗则显示了她的清高与孤傲 。
“葬花词”是一首歌行体,据说源自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其词曰: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
“葬花词”里,黛玉因“愁绪”而伤感于“花谢花飞”,又因“花谢花飞”而倍增“愁绪”,最后,由花而及人,遂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人随花落之恸 。
刘希夷的寄托亦大致如此,只不过因性别不同而使着眼点有异,“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才是他的目的所在 。
至于诗中所谓“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也不过是规劝“红颜”推己及人之意 。
从立意上说,“葬花词”与《代悲白头吟》并不相同 。
“葬花词”之外,最能体现林黛玉身世漂泊之感的是《唐多令》“咏絮词”,词曰: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
一团团逐对成球 。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
叹今生谁拾谁收 。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
词分两阙,融写景与抒情为一体,借柳絮的无根之性写自己的漂泊之感 。
百花洲、燕子楼暗喻“红颜薄命”,为“粉堕”、“香残”之地,这也是林黛玉诗词中最为主要的基调 。
而“香”与“粉”又借指柳絮,有一语双关之意 。
随后,直接摹写柳絮的成团逐对以及飘零辗转,并将这种“成团逐对”赋予女性情感上的“缱绻”与“风流” 。
但又因“飘泊亦如人命薄”,遂使“缱绻”、“风流”皆成空幻 。
下阙直接从“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写起,草木如人,而人与草木又有何不同呢?“叹今生谁拾谁收”与“葬花词”中“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意思相同,只是此处的悲愁又进一步,零落任其零落,就是葬花的心情也不复存在了 。
整首词的基调都着落在“愁”与“叹”两个字上,难怪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 。
”同样内容的诗作,林黛玉还有一首《秋窗风雨夕》 。
《红楼梦》第四十五...
搜集几个古人悲秋的诗词名句,并分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与古人秋...秋霁(宋)史达祖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 。
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 。
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 。
念上国 。
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 。
露蛩悲、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 。
年少俊游浑断得,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秋霁》充满了一个文人年老体衰复见秋景悲凉,遂发思念故园之情;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不但没有任何悲伤,反而字字饱蘸着革命家的豪迈 。
林黛玉所作的《秋窗风雨夕》译文? 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