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怎么写?

《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数》是堂新授课 。但是我们已经学过积的近似数,于是我尝试让学生自己完成例题,并由学生来完成讲解,尝试效果如何 。
1、问题的生成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而不是教师提供的 。
当学生在计算40÷60的时候,碰到了一种现象“除不尽” 。这在以前的小数除法中没有出现过,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了冲突,形成了问题 。这是其自己发现的,很自然便会产生一种自己尝试解决的迫切欲望 。这无疑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
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 。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 。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 。当然,也出现了一些思路是正确的,结果却是错误的情况 。但无论怎样,这是学生经过了一番思考后产生的一些想法,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典型表现 。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 。
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 。总的看来,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突出了学生在问题生成和解决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求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怎么写?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它的知识基础是求一个数的近似值,以及小数除法 。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只要明确在求商的近似值时,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四舍五入即可,因此新授时只要通过例题着重强调这个新点,然后再围绕新点进行练习就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目标,也就是所说的“以旧带新” 。
我将例题讲练的时间进行了压缩,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后面的巩固练习,同时增加了一道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在学生进行解答时,其实也是在巩固所学知识 。
通过本节课,我发现,要上好一节课并非易事,教师的每一句话,所出示的每一道例题都应该让学生有所体会、有所得,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细心的研读书中的每一个例题和练习,保证读懂它们的意图为止 。同时,只是读懂还不够,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课堂的结构,能够使学生按照思维的过程进行学习,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这些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实行起来,还是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这也正好提示我自己要做一个教学上的“有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