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读后感怎么写?( 六 )


当我微微动了一下,由于痴神仰望而有些酸痛的脖颈的时候,与我眼光平行的远处,居然呈现出一片奇秘的海洋,海面上波光粼粼,但没有汹涌的波涛,没有吼叫的海风 。然而这里并不是寂静的,听,那里有清脆的“嘀嘀嘀”的声音,噢,还有两颗闪亮的流星在后面紧紧追逐 。
啊,那故乡的夜晚!那迷人的星光与万家灯火!评语:语言精美,感情真挚 。
初中生读后感1000字:《故乡》读后感故乡读后感(7) | 在我看来,故乡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感觉,一种亲切的感觉 。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他的故乡是一个舞台,演绎三种人生 。或许在今天看来,鲁迅半白半文的风格,是让人很生涩的 。但我相信,鲁迅在那个时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语言在讲一个世俗的故事,在告诉世人,人是怎么变成鬼的 。
首先说到闰土,闰土作为一个主要人物,他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 9 / 14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代表 。闰土是个好同志,他从不觉得世间有多黑暗,他只是觉得是上天要让他去种田、去受难 。所以他要拜神,他和许多农民一样,信天胜过信自己 。就连造反也要有个人来说“此乃天意” 。黄巾军、白莲教、天地会,这些起义军无不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闰土同志的少年多美好!抓鸟、看西瓜、拾贝壳,很美好的生活 。但长大以后的闰土呢?多灾多难,生活灰暗得就像一口破锅 。所幸他没有像祥子一样把破锅给摔了 。这又是怎样不幸!从少年英姿到中年怯懦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到底要受多少罪,才能从一个活人变成一块走肉?这不是因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 。逆来顺受代替了勇气,小偷小摸代替了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 。一个闰土的麻木或许不算什么,但千万个闰土的麻木不仁又会是怎样的悲剧?千年封建,镇压了中国农民的反抗与信仰 。拜神!?拜神又有何用?!殊不知天道即人道,天意即人心?压在闰土们头上的山正是他们的麻木 。倘若人人反抗,闰土又怎会成为一个悲剧?而杨二嫂则不是悲剧了,她的生活无疑是场喜剧了 。她无疑是《故乡》中最有喜感的一个人物了 。无论是语言、动作还是经历都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电视剧中的反面角色 。不但令人反感还令人可笑 。第一次读“阿呀阿呀……”的时候,差点笑翻 。鲁迅这货绝对不是人民艺术家,起码余秋雨、巴金、冰心这些艺术家们绝不会用这样的笔调,用个“哼哼”就已经翻了天,他们绝不让这样的“阿呀阿呀”进入他们的生活 。他们甚至要对鲁迅竖起人民艺术的中指 。让我怎么说 10 / 14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呢?他们把鲁迅的东西割掉了,我相信鲁迅一定不会认为自己的东西仅仅只有《故乡》那么长 。而杨二嫂作为鲁迅“冷酷形象”的一大败笔,她绝不是只是一个笑话,她还是个符号,代表了无数市井小民 。或许她唯利是图造谣生事,但在文中鲁迅并没有呵斥她,也没有对她说:“杨二嫂,你不能这样,你要讲八荣八耻,你要五讲四美…… 。”为什么?或许在鲁迅看来,市井小民就是如此,不杀人放火,不陷害他人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 。我们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圣 。贪点小便宜,嚼点小舌头,又何妨?这才是真正的世俗 。因此杨二嫂会一直存在,对于这种人,不理即是,又何必批判?而《故乡》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故乡这个美好地方的“我” 。其实故乡没变,变得只是“我”心中的一些观念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