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礼和笄礼的区别_古代的冠礼是什么意思

古代男子举行冠礼的意义在于已经成年,成年男子不能待字闺中、可以谈婚论嫁、拥有兵权祀权等等,同时意味着这个男子能够遨游世界,达到格物、致知、意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新境界!

(1)、是命名礼: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发的,婴儿出生三个月,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留在左右两侧,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 。也就在这一天,母亲把孩子抱去见父亲,父亲拉着孩子的右手或抚摸着他的头,给她取一个名 。这一仪式叫做命名礼 。它标志着承认孩子已经正式来到人间,加入家族 。
(2)、是加冠礼(淄冠、皮弁、爵弁):男孩子长到二十岁(二十岁左右)就要举行冠礼 。所谓冠,就是把头发盘到头顶上,先从根部束住,盘成髻然后加冠以固定 。冠礼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加冠的时间和嘉宾,叫“筮日”和“筮宾” 。这日期,便有似于西方的“受礼日”;这来宾有似于西方之“教父” 。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宾取之字与父命之命,一般都有一定的联系,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关、或相反 。如颜回字子渊,取“渊来回水之意”;又如曾点字皙,取“点乃小黑”而“皙乃色白”之义 。
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称 。直到民国时期,中国人如要表示尊敬或客气,都要称对方的字 。并严格规定,卑者对尊者说话,只能称字,尊者对卑者说话,可直呼其名,但无论尊卑,自称都不能称字,如果自己称字,便是失礼、也是笑话、更是无德 。
加冠之后,有了字,也就意味着成年,既已成年,便可婚嫁,所以古人也就常常在举行冠礼的同时,为儿子办理订婚仪式 。
在古代,依周礼,贵族子弟之加冠,凡三次(在举行冠礼的当天依次进行) 。先加缁冠,次授皮弁,后授“爵弁” 。加“缁冠”,表明人已成年,可以管理家政了,叫有“治权”;加“皮弁”,说明人已成年,能够服兵役了,叫有“兵权”;加“爵弁”,证明人已成年,有权参加祭祀了,叫有“祀权” 。
三次加冠之后,主人就要设酒宴招待宾朋好友 。接着拜见兄弟家人,再拜会乡里前辈,后拜望地方长官 。加冠青年在向家人、前辈、长官行礼时,受礼者都要答礼,以示家庭和社会对刚加冠的男性新成员的尊重 。最后是主人的再次敬酒、劝酒、喝酒,最后宾客在酒足饭饱盛情浓的氛围中兴高采烈的回家去 。

人常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因此贵族们的冠,便有非同小可的意义 。有时即便到死,也不能免冠 。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 。在战斗中,孔子的忠实信徒子路被人用戈击断了冠缨 。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便一面用双手系着冠缨,一面被人砍成了肉泥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后,痛不欲生,立即吩咐厨房倒掉所有已做好的肉酱 。
男子加冠,仔细读来,静心推敲,意义非凡 。无论古代贵族男子的“冠”,还是庶民男子的“帻”,都要束发,束发当然有其实用的功能 。古人留有全发,倘不束在头顶,随风自飘散,即不成体统,也诸多不便 。不过在中国文化里,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约束 。一个男人,一旦成年,就要接受社会道德、规矩、律令的规范、约束、控制 。其标志就是“束发” 。
同时冠礼的“冠”字就是“贯”,表示做人要有“一以贯之、始终如一、持之以恒 。”的君子胸怀!
【冠礼和笄礼的区别_古代的冠礼是什么意思】弁就是辩,表明为人要能够“明辨出是非、辨得清方向、分辨出好坏”的犀利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