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导游词怎么写?( 十 )


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修长城的朝代是明朝,明太祖从蒙古人
手中夺取政权,定都南京,为了加强边防,抵御蒙古残余势力的侵犯,故在继位后便派大将徐达及四皇子朱棣,北上修筑长城,直到明王朝灭亡,200多年中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其中大规模修筑就多达18次,这就是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宁鸭绿江边的虎山这一段明长城,全长7000多千米,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万里长城 。
二、长城的建造
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纵横起伏,都是建在山巅、山脊之上,那么修长城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又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修筑的呢?据史书记载,在秦朝,修长城的大多是囚犯、俘虏,后来连士兵,老百姓都参与了筑城 。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参与了筑城 。很多人因不堪过度的劳累、饥饿及疾病而死,但死后不但不立碑、不表彰,就连尸体也被当作建筑材料筑入长城中,故有“修万里城,筑万里人”之说 。所有筑城的材料完全凭劳动者的智慧和体力搬运上山 。筑城用的大石条是通过山体的自然斜坡,在条石下放上滚木,利用当时的“土制”滑轮拖上山来 。小型的砖石是通过“手递手”的方式一块一块自山下传到山上,石灰及粘土是用山羊和驴等驮运上山的,人们用糯米汤及石灰粉和好后,当作粘合剂将两层城砖粘牢,历经近50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牢固,真是了不起呀!
四、长城的构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大家都知道,长城是一堵很长很长的墙,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必要的辅助设施呢?其实长城是由四大部分组成的防御体系,除了蜿蜓曲折的墙体外,还有关城、城台和烽火台 。我先给大家讲一讲 关城 。关城一般设在险要且易守难攻之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功效 。明长城关口有1000座以上 。它是屯兵、屯粮及守关将领居住之所 。
下面再说说城台 。城台有三种,即墙台和敌台 。墙台是与墙体在同一平面,向外突出的平台,也叫“马面” 。其突出部分砌有垛墙,平时为士卒巡逻放哨、习武操练的地方 。往往城台设施简单,供巡城守卫的军士们暂时避风、御寒之处 。敌台是跨墙而筑,高出墙体本身,不仅结构复杂,而且作用大,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供守城兵士了望,有时也燃放烟火,下层不仅储存粮草、弹药,也是守城兵士的住处 。无论墙台和敌台,当时都有固定的编制,且纪律严明 。
烽火台是当年传递军情的建筑,一般是建在山顶处或城的拐角处,遇有军情白天燃烟称烽,夜间举火叫燧 。白天燃的烟又被称为“狼烟” 。为何称之为“狼烟”呢?因为当时长城周围有狼群出没,兵士们就用狼粪燃烟,因为用狼粪燃的烟又黑又直,直冲云霄,且经久不散,是极好的燃烟原料,故称之为“狼烟” 。晚上燃烟看不到,便点火叫做燧 。那么如果下大雨怎么办呢?下雨的时候既不能燃烟,又不能点火,若有敌军来犯,如何传递军情呢?大家想一想!看不到还听不到吗?老天爷给了我们眼睛,还给了我们耳朵呀!下雨天就开炮,用声音来传递军情 。后来为了能更清楚地传递军情,不仅燃烟,同时放炮 。当时规定,若敌人在百人以上,五百人以下,燃一烟,放一炮;若敌人在五百人至千人之间,便燃两烟,放两炮;千人以上,燃三烟点三炮;五千人以上,燃四烟点四炮;万人以上,燃五烟点五炮 。这下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