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难题,是如何诠释的?( 九 )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接触过说明义,对说明文的特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
教学时学生对文中引用的唐宋诗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障碍,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
具体的教学中不应重点讲解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再加上本文内容单一,教学中应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形式的单一、文章解读的单一,所以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尽量使说明文教学具有“语文味” 。
1.处理好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说明文的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本文教学中对物候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虽然是教学重点,但对文章语言的学习和品味,情感的熏陶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
作者是通过语言来呈现文章内容,学生是通过语言感受去理解文章并受到感染的 。
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
所以教学中设计两个环节来处理知识理解与语言学习的关系,一是在课堂导入后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理清文章条理,在理解物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语言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的能力 。
二是在学生把握物候特点后,进行句子或段落个人欣赏,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还可以在语言表达上与刚刚学过的散文篇目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体验、理解的能力 。
2.处理好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
”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而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就能达到此目的 。
教学设计中围绕对物候现象的理解,用几轮比赛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既可张扬学生的个性,又可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
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争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师生激情飞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
3.处理好课文内容与课外延伸的关系教学的目的就是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自己解决新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所以课外延伸拓展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最好检验 。
教学设计中,抓住对唐宋诗中的物候现象的理解,把握物候特点后,我们可让学生大胆地跳出文本,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对涉及到月、露、风、云、花、鸟等的诗句进行物候知识的延伸,使学生认识到唐宋写景诗歌的实用价值;利用北京土土的物候曰记,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大自然物候变化的习惯 。
这些课外的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的诠释,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评价,也是学生情感培养的一次心灵的历程 。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 。
2.理清文章条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的能力 。
3.抓住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品味,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
4.通过比较阅读,对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有个进一步的认识 。
[教学重点]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及对唐宋诗中描写出的物候特点、规律的把握 。
[教学难点] 对唐宋诗内容的理解和对唐宋诗实用价值的认识 。
[教学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 1.按四大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整理有关物候的知识,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唐宋诗词 。
教师强调在课堂上要展开竞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
2.教师要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物候知识介绍、课外唐宋诗词有关物候的诗句、有关北京物候的记载等内容 。
(课前的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进行对学生“初步具备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展示整理、收集的有关物候知识 。
第一轮比赛:有关物候知识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知识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 。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比赛的形式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理念 。
)二、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
1.每一大组又分为四人一小组,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
第二轮比赛:看哪一组说得又快又好 教师按抢答的先后,概括的准确,在黑板上方进行评价记分,并对学生回答进行即时评价,明晰正误 。
小组的得分记在大组名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