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拾金不昧”的古诗词有哪些?( 三 )


古诗的内容主要就是田园的、边塞的、咏史的、怀古的、咏物的、行旅的、闺怨的、送别的等等 。
无论哪样的体裁,其中饱含的深情、隐含的诗意却都是一致的 。
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神韵是凌驾于画幅本身之外的 。
诗歌也一样,甚至这方面要大于国画 。
诗歌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不是用来吃的东西 。
它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和精神有关 。
古代的士大夫、读书人借物言己、咏诗明志,这真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一种最能抒发心情的艺术表达形式 。
而对现代人来讲,古诗里那种流水潺潺的不绝诗意就好似一个遥远的梦一样,点缀在我们曾经的记忆里 。
这也许是古诗今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
正因为人们不再可能过以前那种枕戈待旦时、蜀道难于上青天、悠然见南山、可怜无定河边骨、国破山河在、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生活,而内心里还依依不舍,古诗的雄奇壮美、幽咽悲声就成了人们最好的心理寄托 。
所以,古诗的内容和韵味在现实生活中一去不返,但它留给后人的精神影响还是随处可见 。
从语言上看,古诗尽管是古人所创,古人的文字古人的“清规”,尚能让今人读来朗朗上口,清新流畅(如唐诗),这很关键 。
据传,唐代大文豪白居易写诗常常送给老翁、老妪读,并认为如果他们能读懂才是好诗 。
这里尚不考究此说的史实真伪,单从唐人流传至今的作品就足以证明之,无论是李白、杜甫等名家名人之作,凡是好诗,历史生命较长的诗,无一不是脍炙人口之作 。
古人尚且如此,今人就更更应该注重这一点了 。
从格律上看,古诗并不是要用那些生僻与晦涩的文字才是古诗 。
古诗之所以成其为古诗,是因为它有其特有的诗律,包括平仄对仗和押韵等 。
而这种诗律不但不是多余的,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潮流而言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它不但不针对读者,而是针对作者和那个时期的文化需求的;不但不是用了诗律就增加了古诗的晦涩和读者的难度,而是增加了古诗的抑扬爽口和清新流畅之美,更加便于朗诵和流唱(古人唱诗啊) 。
从起源上看,古诗更是劳动的产物 。
如最古老的诗经作品,相当部分都是劳作的人们所发出的劳动号子及其当时吟唱所记录的内心呼号和哼颂 。
这就使诗歌形成了从劳动中来,到劳动中去,反过来供人们以鉴赏和娱乐,给人们以激励和鼓舞 。
从古诗作品本身来看也的确是如此 。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日照香炉生紫烟……”、“朝辞白帝彩云间……”等等随举几例,人皆尽知 。
尽管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唐宋时期的作品,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及其语言尚在文言时代,而他们的诗句尚能如此通俗易懂而含义深远,何况我们现在说当今语言的人写诗呢?确实看古诗有很多时候像是在看一幅山水或风俗画,古诗的神韵很多都表现得像用色彩和技法勾勒出来的 。
边塞田园山水的不用说,就是《长恨歌》这样的作品,甚至都可以画出来 。
这好似《清明上河图》可以用诗歌写出来一样 。
古诗确实已经不再是诗歌乃至文学的重要部分,它余音袅袅的韵味却依旧缠绕在有数千年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
毕竟,古诗曾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
【楼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的,适合您当前水平演讲,若您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词语盘点和第八单元的词语盘点的拼音,急...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 读读写写 宽阔 薄雾 笼罩 沸腾 奔腾 依照 恢复 灿烂 竹竿 规律 缝隙 照耀 树梢 静寂 白茫茫 若隐若现 昂首东望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齐头并进 漫天卷地 读读记记 颤动 霎时 反差 花卉 涨潮 榕树 镇静 梨黄 紫檀色 百合色 葡萄灰 茄子紫 金灿灿 笑盈盈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不容置疑 神秘莫测 神来之笔 千姿百态 人迹罕至 应接不暇 涓涓细流 帘帘飞瀑 滔滔江水 郁郁苍苍 郁郁葱葱 恍恍惚惚 日积月累[对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 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天连水尾水连天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叮叮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 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 读读写写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住宅 隐蔽 选择 住址 洞穴 软弱 融入 搜索 倾斜 平坦 扒土 宽敞 引人注意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读读记记 蛟龙 慎重 宁静 静谧 豪放 无聊 偶然 崭新 飘逸 漂移 轻易 资料 证据 鼓舞 考证 起源 召开 假说 震动 坐卧不安 消磨时光 不可思议 精神大振 枉费心机 浩如烟海 日积月累[和花有关的歌谣]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桌,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