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遇到困难时,能激励你勇往直前的诗句( 四 )


1961年12月,毛泽东在广州筹划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是欧美封锁,苏联翻脸;面临的国内环境是经济困难,灾害重重 。
面对困难和压力,毛泽东想要表明共产党人的态度和斗志,便酝酿写一首词 。
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感到文辞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义,所以他要再读与陆游的词风格不同的咏梅词 。
此词的目的主要是鼓励大家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 。
毛泽东的这首词,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但整首词所反映出来的意境却截然不同,故作者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
”...
十句含义深刻的诗句(诗句、句意、寓意、道理) 【题目】题西林壁(宋 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 。
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
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
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
【题目】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 杨万里)【诗词原文】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
急!!!!!!求有关名人名言的3分钟演讲 成功需要渴望!越是渴望,就越有力量!当像渴望生命一样渴望成功时,成功往往就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了! 谁说的忘了有一天,拿破仑和一个侍卫策马扬鞭,驰骋过一片大森林 。
“救人!救人!有人掉进水里啦!“远处传来一阵阵紧急的呼救声 。
“啪!啪!啪!” 拿破仑用鞭猛抽三下马,坐骑风驰电掣般地向呼救的地方奔驰而去 。
赶到湖边,拿破仑看到一个士兵正在水里手忙脚乱地挣扎,尖叫着向湖中心漂沉,岸上的几个士兵则惊慌失措地大声呼喊 。
拿破仑高声发话:“他会游泳吗?” “他只能比划几下,现在已不行了 。
地陛下,怎么办呢?”一个士兵惴惴不安地答话 。
“别慌!” 拿破仑马上从侍卫手里拿过一只步枪,并冲落水士兵大声吆喝:“你还往湖中心游啥?,还不快向岸边游来!”话音刚落,他平端枪身,朝那人的前方连开两枪 。
落水者刚听到拿破仑的命令,就听见“叭!叭!”两声枪响,身前溅起两朵水花 。
他在惊恐中急忙调转方向,“扑通扑通”地朝拿破仑所站的湖边游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