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如何写?( 三 )


我在上这课时,由“你知道李四光的哪些知识?”导入,揭示课题 。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2个疑问:
1、这块大石头“怪”在哪里?
2、他是怎么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的 。这是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我将问题及时打在电脑上,呈现给全班学生作为自学的导向问题 。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也将本节课的重点定在讨论问题一 。
孩子们发言积极,找到了许多重点语句,我虽然表面镇定地在讲课,带领孩子挖掘语言的重点、训练感情朗读 。可是此时,我的心里已经开始发虚了 。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思维在无限制地扩张,体悟的点铺得太开了,显得很散,影响整个课堂的严谨性,可是我又想不住及时刹车的方法,怎么办?好不容易,终于有同学说到了我课前预设的句子了,赶快抓住,将问题的讨论缩小到第二段 。
课后我仔细思考了这个插曲,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缺陷 。
1、我第一次接触新教材,对这篇课文读得不够透彻:
只重视了文中重点词句、语言训练点和思想感情的渗透,忽略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体系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到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这块石头的“大”,从而引发了李四光孩提时的疑问 。其他段落为第二部分,讲述李四光不断探究问题的答案,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所以,如果将目标再锁定明确一些,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孩子说话如此散的现象了,我可以这样安排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块石头的“大”?第二课时再安排后半部分来历怪的特点 。最后在学完课文之前,结合板书指向课题,石头“大”,来历“怪”,怪不得叫“奇怪的大石头”呢!齐读课题下课 。唉!怎么没早点发现 。而且这归段的能力,是三年级重点要培养的,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
不错,细节决定成败,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我觉得整节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 。
2、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会忽略朗读形式的问题,学着学着就变成齐读为主了,整个课堂齐读的比例占到了80%,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还得继续奋战 。朗读可以分为:个别指名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 。课堂上,每一种形式的朗读都尤其重要的功效 。比如个别指名读可以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通过个别学生的朗读达到示范、纠错、突破重点等多项指向明确的功能,同时体现了一个朗读的个性,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齐读可以很好地调控课堂纪律,使朗读有气势,但不易抒发孩子个人的朗读情感 。再说赛读,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他们喜欢小组竞赛,喜欢那种获胜的感受,尤其是当两组站起来的时候,特别精神,特别投入 。因此,课堂应是多种朗读方式的结合体,让朗读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