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万家灯火”的诗句有哪些?( 四 )


星河一句 , 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 , 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 。
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 , 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 , 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 。
同时 , 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 , 此时正值暑“夏”“晴”夜 , 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 , 于是 , 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 , 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
如果把此诗比作一幅江楼夕望的画图 , 那么 , 诗的构思则是作画的顺序 。
诗人从远眺起笔 , 粗线条地勾勒余杭的山水 , 进而环顾杭城的灯光并由与灯影相辉的星河 , 自然收到江楼所在的湖水之上 , 从而慢慢将笔从旷远的天际转向楼阁四围的描写 , 再从风声月色见出消暑的人物形象 , 景色由远而近 , 而感觉则愈来愈细 , 真可谓“坐驰可以役万景” , 既有眼力 , 又有笔力 。
此诗的两联中 , “灯火万家”一联对得极美 , 散落的万家灯火 , 与一道银河映入水中 , 恰好是前面“海天”与“山势”从傍晚到夜间的变化 , 给人一种神奇的梦幻之感 , 颇得后人的赞赏 。
宋人黄庭坚《登快阁》诗中的名句“澄江一道月分明” , 似乎亦受到白氏此诗的影响 。
诗中描写了杭州东面山川的形势和杭州美丽的夜景 , 气势雄伟 , 境界开阔 。
在炎热的夏天的黄昏 , 诗人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 , 天海一片苍茫的景象;钱塘江和江两岸的山势“阔复长” 。
诗人写夜景是从光和声两个角度写的:灯火、银河、月光从光 , 夏风从声 , 因此绘声绘色、灿烂夺目 , 末句以“招客”作结 , 紧扣题目 。
高山观景万家灯火的诗句 个人认为意思是夜晚默读 , 不愿停下 , 靠着窗户见花还未眠 , 暗示人还未眠【移情于景 , 以物观我的手法】 , 为什么用闻字写花未眠或许是有特殊情况 , 但是推测不出 , 故怀疑仅是作者想这样用后两句有争议 , 阑珊可理解为人烟稀少的意思 , 东风是春风 , 灭可理解为尽 , 那么可以解释成人烟稀少、冷清的小镇没有春风 , 可是后面却说万家灯火夜游人 , 即万家明灯人来人往的热闹场景 , 所以无疑是前后矛盾了【所以脑洞大开的猜想万家灯火是不是指春天某种花开像灯火一样 , 但是想不出】阑珊虽说是指冷清 , 但阑也有尽的意思【这是以前课上听老师说的 , 但网上没有明确的这个意思】所以也猜是不是小城夜将尽 , 天将明 , 春风未拂起 , 家家户户已明灯 , 趁夜未尽出游【但这个猜想成立的可能性非常小 , 个人也觉得这个解释太牵强】其实主要还是根据诗歌背景来推断 , 没有背景也只能妄想如果和我想的一样那这首诗大概不太考究有确定意思的话希望分享下以上仅个人看法...
万家灯火阑珊处下一句“万家灯火阑珊处 , 春花秋月又几度” , 这个不是古诗 。
“灯火阑珊处”出自宋代辛弃疾所作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星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 ,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 。
笑语盈盈暗香去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 , 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 , 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 , 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 , 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 , 构思精妙 , 语言精致 , 含蓄婉转 , 余味无穷 。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