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名里带绫字的诗词有哪些

白居易《 杭州春望》诗:“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酤洒趁梨花 。”
描写白绫的诗词? 一束白绫舞长天,大唐成败论千年,古今帝王今何在?都为红颜失江山?爱如砒霜 情似白绫 意若鹤顶 欲为罂粟 一笑一颦 一怒一哀 碎人心魂 四目相对 寤寐求之 殊为 梦里看花 虽生犹死 笔完墨尽 梦终须醒 邀君望月 岂不知生死飘零 倒不如 早盘髻插簪 长倚青灯伴佛旁 泪盈终生 血洒盘铜 报以前世之孽 待 泪化之 血化之 前夕公子满鬓白 却料红颜已成灰 百丈白绫飘缈间,宛如仙女舞翩跹 。
久居深阁未曾识,愧煞当年李谪仙 。
一掊黄土收艳骨,数丈白绫掩风流.鞋儿白绫高底,步香尘偏衬登踏 。
诗名里带绫字的诗词有哪些

有关送寒衣的诗词 七绝 黯神伤新麻裁出锦衣妆,跪向西南黯神伤 。
故人泉城且莫待,满把纸钱寄冥乡 。
七绝 寄哀思街头今夜送寒衣,亏欠亲情心自知 。
忽忆人间房股事,聊将一并寄哀思 。
七律·寒衣节(十月初一)从来此节无关我,今岁奈何煎碎心 。
十字街头西北望,三更露下梦魂侵 。
星因朔气寒椿树,儿送棉衣并羽衾 。
化去纸钱时绕我,依依应是两牵襟 。
七律 思故人人间万事阴阳隔,但能前知不会痴 。
悲苦自当君自晓,欢欣可共故人思 。
悲泪但随寒衣寄,冷雾惟怯纸箔湿 。
莫诉人间凄苦状,惹得离人泉下哭 。
七 律 雪忧鹅毛久见折天颜,鸿雁何曾过北关 。
怎奈雪娥扬海浪,难为单橹破冰患 。
寒衣可到孤门暖? 赋象依然百树弯 。
袖手大言争桂魄,襄王再莫恋巫山!五言 寒衣节幽明隔两界,冷暖总凄凄 。
处处焚火纸,家家送寒衣 。
青烟升浩渺,别绪入云霓 。
旧貌应难忘,慿谁问老衢?
梅妃的生平和有关的诗词据《梅妃传》载,唐玄宗的宠妃江采苹,福建莆田人,才貌兼备,开元年间由太监高力士至闽、粤选美时被选入侍玄宗 。
其性喜梅花,玄宗因赐号为“梅妃” 。
后来,唐玄宗夺媳杨玉环为妃,梅妃渐失宠直至被贬入冷宫上阳东宫 。
她曾作有《谢赐珍珠》和《楼东赋》等著名诗赋,后死于安史之乱 。
除了《梅妃传》外,莆田人李俊甫在南宋嘉定年间的《莆阳比事》中载有“梅妃入侍” 。
南宋时与陆游、辛弃疾齐名的莆田籍大词人刘克庄亦有吟梅妃诗 。
明清的《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京剧《梅妃》、杂剧《惊鸿记》、《一斛珠》及洪舁的《长生殿》,小说《唐史演义》”……乃至现代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靖的《杨贵妃传》都有梅妃这个人物 。
文学巨擎歌德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看到托姆斯的英译《谢赐珍珠》诗(或称《梅妃诗》、《一斛珠》),就把它译成德文,登载在自己出版的《艺术与古代》杂志第6期上 。
郁达夫在《闽游滴沥》中亦说:“福建美人之在历史上著名的,当然要首推和杨贵妃争宠的梅妃 。
”1962年,郭沫若先生到福建考察时,曾作有《途次莆田》诗:“梅妃生里传犹在,浃祭(郑樵)研田有孑遗 。
”梅妃作为历史名人已被载入《中国名人名胜大辞典》中 。
相传是梅妃故里的莆田县黄石乡江东村,现在还存有如浦口宫(梅妃宫)、鹅脰、抬头石“梅妃故里”石刻等有关梅妃的古迹和传说,《江氏族谱》更记载梅妃的父亲江仲逊是该村江氏第11代孙 。
然而,通过考察,发现历史上并无梅妃其人 。
首先,正史上关于杨贵妃的记载很多,而只字来见有载梅妃其人其事 。
不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
一个能与杨贵妃争宠的梅妃,而未载入正史,该不会是历史学家们的疏忽吧?其次,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梅妃的书籍,其内容是从《梅妃传》衍化而来的 。
而《梅妃传》一文无作者(有人认为是唐曹邺所著,并无实据 。
)抄录者也不知作者是何人,只知他是北宋、南宋之交的人 。
而《梅妃传》是最早记载梅妃其人其事的作品 。
其它所有关于梅妃的记载都是晚于该文,而且大多是该文的转抄,或者增加了传说部分 。
其三,在《梅妃传》里有这样几句话,值得注意:“今世图画美人者,号梅妃,泛言唐明皇时人,而莫详所自也 。
”其意思说,当今(宋代)仕女画中的梅妃,人们只泛泛地说她是唐明皇时的人,而对她的身世却不大了解 。
因此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到:“《梅妃传》一卷亦无撰人,盖见当时有把梅美人号梅妃者,泛言唐明皇时人.因造此传……”治学严谨的文学家郑振铎也否认梅妃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