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芜湖市南陵县有关古诗词( 五 )


(李白:《古朗月行》)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王维:《竹里馆》)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王维:《鸟鸣涧》)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王昌龄:《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
蟾兔:月亮 。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6、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1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1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14、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1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17、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1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19、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20.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
唐 贾至 《别裴九弟》2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唐 白居易 《暮江吟》22.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唐 白居易 《琵琶行》23.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
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24. 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
唐 刘方平 《秋夜泛舟》2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
唐 刘方平 《月夜》26.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
唐 韩愈 《山石》27. 晴云如擘絮,新月...
李白写的关于山的诗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
赏析 峨眉山,在今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县 。
山中多寺观 。
李白涉及峨眉山的诗 。
人们比较熟悉的有三首,一首是《登峨眉山》,这是作者早期居蜀时所作,另一首是写于晚年的《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这一首则是写于作者二十六岁(726)离开蜀地时 。
如果说李白早期是为了访道求仙而登峨眉山,那么在他即将离蜀和离蜀后写的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诗,则主要是借以表达豪情壮志及其对友人的思念 。
这首诗人们很欣赏,但理解却有很大不同 。
第一,是对作者写此诗时的心情说法不一 。
明高棅《唐诗品汇》卷四十七引刘须溪谓此诗“含情凄婉”,而程千帆《古诗考索·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则云:“李白的构思是在以孤悬空中的月与自己所要随着江水东下而经过的许多地方对比 。
来展现自己乘流而下的轻快心情 。
”如果我们联系李白出川的动机来分析此诗,对以上两种理解的正误便不难做出判断 。
作者当时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犹大鹏将展其翅 。
此时没有什么“凄婉”之情可言,相反,倒是大有与明月争胜之心 。
峨眉山月本来随着江水东流,作者乘轻舟顺流而下 。
所经之处有时可以看到山月,有时看不到,明月时隐时现,仿佛在紧紧追赶自己 。
看不到时,就像远远地将山月抛在身后 。
假如把上述刘须溪所谓“含情”的“情”,理解为作者与山月相嬉的情趣或得以出川的喜悦心情,似乎比“凄婉”二字更接近原意 。
第二,是对“秋”字的不同理解 。
一种认为是指秋天,另一种认为“是指峨眉山月上弦或下弦呈半圆形的时候” 。
揆度其意,当然以后一种说法较合理 。
不过可以肯定,李诗中的“半轮”,不会是指上弦月,因为峨眉山此时在作者的西南方向,自然是指阴历月终的时候了.同时,将“秋”字解作“时候”,可以在训诂方面找到根据,即“秋”字可训为“时期”、“日子” 。
此外,“秋”字还训作飞动的样子,或腾跃的样子,如《汉书·礼乐志·安世房中歌》之七:“飞龙秋,游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