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句诗词

第一句好理解,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无烦事叨扰,彼此之间和睦相处,自然是欢乐和谐了 。
第二句和一个故事有关,看完就明白了:
圆心寺有个得道高僧,十六岁离开父母出家修行 。自出家以来,他每天青灯黄卷,早诵晚唱,晨钟暮鼓,自感沾山水之灵气,吸佛道之精华,已经六根清净,六尘不染,了却了一切尘缘 。因高僧德高望重,一时间,使得圆心寺香客不断,来参禅解悟的人也络绎不绝 。
一天,寺里来了一个青年,想了却尘缘,皈依佛门,在这里寻一份清净,找一方净土 。青年跪在了高僧的面前,说:“师傅,请收下我做你的徒弟吧 。”
高僧看了看他,问道:“你真的能了却尘缘?”
青年肯定地点点头 。
高僧的心里突然闪出一个奇怪的念头,他不相信眼前这个青年能真的了却尘缘,一心向佛 。于是,高僧拿出一个早已蒙尘的铜镜,递给青年,说:“佛门净地,纤尘不染 。既入空门,尘缘必了 。这面镜子就像是你的心,如果能擦净,就请你再来 。”
青年拿起铜镜跪别而去 。回到家,净了身,燃了香,心无杂念,虔诚地拿起铜镜擦了起来 。上面的浮尘轻轻一擦就掉了,然而,有几个黑色的印痕却怎么也擦不掉 。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起来 。就这样,青年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亮照人 。
青年高兴地拿着铜镜又来见高僧 。高僧看了看,摇摇头 。
青年很是不解,问高僧:“难道铜镜还没擦净吗?”
高僧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 。这道印痕若隐若现,如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 。
青年的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地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 。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得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
可是,直到那个铜镜被磨得薄如蝉翼,那个印痕还是没有被磨去 。
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 。
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 。他想,一定是高僧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来暗示他 。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 。他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
而高僧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还没有盛开就凋落了;而另一朵看似清净的莲上,却出现了一点污泥 。高僧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 。
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
高僧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燃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高僧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
高僧心里长叹道: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何况那个青年啊 。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就不能博大一些呢?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得不留一丝痕迹?看来,人是多么需要有一颗宽容和包容的心啊 。
高僧圆寂了 。佛祖却宽容地留下了他,他成了佛 。
菩提心语:
没有谁能把前世过往擦拭得不留一丝痕迹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你会生活得更加自在,更加美好 。追问最后一句解释出来是什么意思 谢谢
最后一句 原本是亦有痕与 这亦悬梁有什么区别呢?

帮帮忙,解释一下几句诗词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今译]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
[赏析]此诗写山中所见秋景,这最后两句尤为优美 。
所以黄生《唐诗摘钞》说“诗中有画”,是一幅《秋山旅行图》 。
诗中“坐”字作因为解,并非坐下之意 。
“霜叶红于二月花”,前人赞为“真名句”,因为它申足前意,将一片枫林秋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
你看,在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去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透过这片红色,使人看到了秋天具有春天一亲的魅力,能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原作]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解一句诗词

写母亲的诗词名句 献 给 母 亲 《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