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给中国人带来什么影响

让悠悠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有了文明的积淀
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一、《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于《诗经》的来源,“献诗说”也好,“采诗说”也罢,都体现出这些诗多来自民间,属民间文字范畴,因此《诗经》的内容极富现实主义精神,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奠定了后世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基调 。
《诗经》的内容,它所反映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它的极为深刻、丰富的思想性和人民性,表现在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在此我们列举后世文学中一些相应的内容,比较阅读中,可以看出《诗经》内容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1)、反映劳动者受剥削和压迫的 。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定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
后世文字: “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
”——晁错《论贵粟疏》 “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室崔巍兮,噫!人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汉·梁鸿《五噫歌》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白居易《观刈麦》 “苛政猛于虎也 。
”——柳宗元《捕蛇者说》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
——明·王磐《咏喇叭》 又如《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
一之日 发 。
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可以卒岁” 。
——《豳风·七月》 这是一幅奴隶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画面,反映奴隶受贵族的压迫和剥削,虽终岁勤苦,仍不免饥寒交迫 。
后世文字: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的尝债者矣 。
”——晁错《论贵粟疏》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吏禄三百石,岁晏有 余粮”——白居易《观刈麦》 宋代王安石《河北民》中反映了人民丰年无衣无食,荒年不免于流亡的惨状 。
当然,现代作家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同样反映劳动人民终年劳作,丰收却成灾 。
统治阶级,十指不沾泥,嶙嶙居大厦,自古以来,是文学抨击的对象 。
(2)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
——《邶风·式微》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王凤·君子于役》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 。
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若,念彼恭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 。
——《小雅·小明》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
王事靡监,不能艺稷黍,父母 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
” ——《唐风·鸨羽》 后世文学中,反映兵役之难的作品很多 。
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美羹一时熟,不知怡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
——曹操《蒿里行》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
——王粲《七哀诗》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
” ——曹植《七哀》 建安七子之一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和唐代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都反映了兵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
(3)反映恋爱、婚姻 。
这一类在《诗经》中占很大比例,分三种类型: 第一类:歌颂诚挚、热烈、纯朴、健康的爱情 。
如:《周南·关雎》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并舍法追求,用琴瑟作乐来表达爱她之意,用锺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
《邶风·静女》写的是一对情人在城隅幽会的情趣 。
后世文学中: 汉乐府诗《上邪》,主人公自誓: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 。
苏轼的《江城子》思妇之中,透出妇人生前生活的温馨 。
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望眼欲穿的等待,心花怒放的邂逅相见,增强了情韵 。
第二类:反抗婚姻的不自由 。
《卫风·氓》,反映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哀诉她被遗弃的不幸遭遇,为后世《琵琶行》、《长恨歌》以及《孔雀东南飞》等名篇之所本 。
《邶风·终风》、《邶风·日月》、《邶风·谷风》抒写了女子对狂暴的丈夫的怨恨 。
《王风·中谷有 》写弃妇悲苦无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