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古诗词”的感悟有哪些?( 三 )


第一轮开始了 , 第一轮是必答题 。
眼看着前面的小组一个个都答对了 , 我心里便万分焦急 。
终于到我们组了 , 老师相当是书上的题目了 , 于是 , 我脱口而出 , 结果为我们组加到了十分 。
第二轮开始了 , 第二轮是抢答题 。
老师一念完题目 , 我便飞快地站了起来 , 我暗暗自喜着 , 没想到犯规了 。
原来 , 老师还没说开始 , 我便站了起来 , 结果把刚得来的分给扣了 , 我无地自容 , 此时 , 我真想找个洞钻进去 。
没想到 , 组员没有怪我 , 我便又有了信心 。
最后 ,  , 经过我们小组的努力 , 取得了三十分 。
第三轮开始了 , 第三轮是必答题 。
到我们了 , 我们组的分数已经很落后了 , 于是我选了二十分题 , 此时 , 我的心跳个不停 , 当老师问我诗仙是谁时 , 我无法形容我当时的喜悦之情 ,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李白!”于是 , 得到了那二十分 , 因为我以前背过“诗仙”、“诗圣”、“诗鬼” , 所以我才能回答出来 。
愉快的时光 , 总是很短暂 , 通过这次活动 , 我的收获太多了 , 不仅是诗歌知识 , 还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
对杜甫的生平感悟,400字左右千余年来 , 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 , 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 。
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性格 , 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这种性格的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 。
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 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永远也不会熄灭 , 杜诗的艺术魅力也永远不会消失 。
面对现实的态度是构成杜甫人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
不论现实多么黑暗 , 政治多么腐朽 , 社会多么凋敝 , 杜甫决不在它面前闭上眼睛 , 而是大胆地予以揭示 , 表示自己的态度 , 指出解决的途径 。
杜甫一生做官的时间不算长 。
他三十五岁那年 , 在游历了吴越齐鲁之后满怀希望地来到长安 , “自谓颇挺出 , 立登要路津” 。
但不论是应诏就选、投待干渴 , 或者是直接向皇帝献赋 , 都没能使他摆脱坎坷的境地 。
他深深地感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 他说:“主上顷见征 , 做然欲求伸 。
青冥却垂翅 , 蹭蹬无纵鳞 。
”在当权者的冷遇下 , 在困苦生活的磨练中 , 杜甫一天天清醒起来 。
《醉时歌》不但不是醉后狂言 , 反倒说明对现实取得了清醒的认识:“德尊一代常坎坷 , 名垂万言知何用!”杜甫看出自己和统治者之间的距离 。
表示出要离开他们了 。
杜甫所达到的这个思想高度 , 我国文学史上不少诗人也曾达到过 。
杜甫杰出的地方在于他突破了所好'穷则独善其身 , 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 始终采取面对现实、投身政治的积极态度 , 而把个人的穷达放在极其次要的地位 。
黄彻、碧溪诗话 。
卷十云:“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 , 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节 , 早谋先定 , 出处一致矣 。
”实在是中肯之论 。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这首诗为什么会那样激动人心呢?就是因为这种积极的入世思想 , 面对现实的精神 , 以及虽被排除在政治之外 , 也非要过问政治不可的执着态度打动了我们 。
这首诗是杜甫四十多年生活经验的总结 , 也是他后来为人处世的准则 , 它记载着思想的转变和成熟 。
诗里说:杜陵有布在 , 老大意转拙 。
许身一何愚 , 窃比稷与契 。
居然成落落 , 白首甘契阔 。
盖棺事则已 , 此志常觊豁 。
再穷、再老也不肯放弃他的理想 , 拙就拙到底 , 愚就愚到底 , “取笑同学翁 , 浩歌弥激烈!”这是何等的坚定顽强;在当权者的冷淡、同辈的嘲笑和艰苦的生活中 , 杜甫也曾动摇过:“非无江海志辅洒送日月” , 但是“终婉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 仍然要百折不挠地投身到政治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