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英勇殉国的古诗

1、【军中夜凉】明张家玉
惨淡天昏与地荒,西风残月冷沙场 。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 。

【描写英勇殉国的古诗】

浅析:这首诗写守边将士夜宿军营中的感受,写了战场的荒凉,环境的严酷,也写了将士为了捍卫祖国,准备随时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诗的大意说:天空昏暗,大地荒凉,一片惨淡萧条景象 。西风吹刮处,残月映照下,是严酷而寒冷的战场 。战死在沙场,用马革裹尸,这是英雄本来应该做到的事 。即使战死,也要使自己的名字在史册上千古留芳 。
作者简介:张家玉(1615—1647),明末民族英雄 。字玄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1643年中进士 。明朝灭亡后,他从北京回到南方,在江西、广东等地起兵抗清,给清军以沉重打击 。他多次拒绝清朝的诱降,为抗清作出了极大牺牲,祖坟被掘,宗族尽灭,祖母、母亲和妻子等几代人都自杀殉国 。他本人在广东增城战败自杀,死时年仅三十二岁 。
2、【狱中题壁】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浅析:谭嗣同:“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 。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3、【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浅析: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 。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 。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 。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 。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 。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 。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 。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
勇敢的女孩用诗句表达1.舍身取义【全拼】shě shēn qǔ yì【释义】舍:舍弃;身:生命;取:求取;义;正义 。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
2.不屈不挠【全拼】bù qū bù náo【释义】屈:屈服;挠:弯曲 。
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
【例句】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先人曾跟国内外反动势力进行了~的斗争 。
3.坚强不屈【全拼】jiān qiáng bù qū【释义】屈:屈服 。
坚韧、刚毅,毫不屈服 。
4.勇往直前【全拼】yǒng wǎng zhí qián【释义】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
【例句】人人惧摩拳擦掌,个个~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三回)5.宁死不屈【全拼】nìng sǐ bù qū【释义】宁愿死也不屈服 。
【例句】许大马棒转回身,提着枪,恶狠狠地瞅着~工作队的同志们 。
(曲波《林海雪原》二)
描写英勇殉国的古诗

表达勇敢的诗词 1.不屈不挠【拼音】: bù qū bù náo【解释】: 屈:屈服;挠:弯曲 。
比喻在压力和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
【出处】: 《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 。
”2.百折不挠【拼音】: bǎi zhé bù náo【解释】: 折:挫折;挠:弯曲 。
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
【出处】: 汉·蔡邕《太尉乔玄碑》:“其性庄,疾华尚朴,有百折不挠,临大节而不可夺之风 。
”3.视死如归【拼音】: shì sǐ rú guī【解释】: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 。
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