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笔记》读后感如何写?

深度与思考
——读《山居笔记》有感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始,以《历史的暗角》终 。令人意外,虽是“山居”却是远行游历的感觉居多,文章观点精辟、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
在这里,我无法一一阐述,只能拣一篇我最喜欢的文章浅谈一下感受 。
《脆弱的都城》
由题目来看,都城向来繁荣,而脆弱极易毁灭,那么五字标题便引出了文章的话题,曾经繁荣的国家已然毁灭,剩下的不过的断壁残垣 。作者余秋雨先生一庞贝古城的湮没,柬埔寨吴哥窟的陨落为引,详尽描写了渤海国首都由繁荣至毁灭的历史轨迹,中国描述了敦煌古城的昔日辉煌,向读者展示了古都城也可以说是繁荣昌盛的国家掩藏的脆弱,繁荣昌盛就如一个美丽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来一片荒凉 。
我不禁跟着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座座繁荣的城市就这么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或许是“树大招风“引起无数人的忌恨,其愈强盛便愈能引起他人吞并的野心,便愈是脆弱,愈是容易毁灭 。
这又让我想起差距一词,如果没有贫瘠,也就衬托不出城市的繁荣,也就没有所谓的忌恨之心,便无所谓毁灭 。从前的阶级斗争不正是为了消除差距,实现共产主义吗?我很赞同余秋雨先生的观点――为了引导城市居民离开城市,曾经提出“不再城市吃闲饭“的著名口号,这个口号包含这对城市生活的物质和蔑视,是一种把直接的农业生产看成创造财富的唯一手段 。这一运动使广大知识青年遭受的可怖悲剧现在已经人所共知了,但更为可怖的悲剧却是它直接指向城市的消亡 。
我不禁又跟着后怕 。那场运动似乎比我想象中的更为恐怖,工厂停工,学校停课,都上街批斗人去了,未来不知在何方,城市也跟着一步步走向毁灭,一步步在小农意识的侵凌中消亡了 。然后,一九七八年的那场会议似乎拯救了一切,可是繁荣昌盛的国家下掩藏了的究竟是危机还是更美好的饿未来,这又是个令世人深思的问题了 。
我们现代人,居住在高楼大厦中 。可是,我们究竟想追求些什么?是独居于山林之中,还是隐于世俗,走向人性还是回归自然?这些看来对立其实和谐的选择,又令人有一番新的思考 。
余秋雨的文字便是这样,不在于优美华丽,而在于深刻思考,这并不是说他的文字不优美了,而是在赞扬那番深度 。
这,也许便是他文字的魅力所在 。

《山居笔记》读后感如何写?


读完一部不算很厚的《山居笔记》,只觉得心中有些沉甸甸的,历史的沉淀,文化的积累,余秋雨先生娓娓道来,千年风云如高山流水般在面前穿行而过,感觉有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描述的那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于是我在感慨他知识丰富之余,与他同呼吸:流放者的凄楚,进士们的挣扎,小人们的挣扎……千年画卷仿佛只有一个“灰”字了得——阴沉沉的让人难以透气,这就是中华历史五千年的繁荣,表面之下掩盖着怎样一副颓败倾轧的`景象?人类文明进步了吗?怎么有时猛然发现周围的事有俨然历史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