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背诵古诗词是否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三 )


现代心理学表明“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 。
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 。
”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
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先告诉学生今天将带大家到野外去作一次愉快的秋游,感受一下满山红叶的美丽景色,学生顿时兴致盎然 。
在播放图像的同时,又用语言描述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又抓住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面上的,然后通过精读引发学生的联想 。
读“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导引出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构成的和谐优美的山林秋色图,进而让学生体会石径的曲折、山势的高峻 。
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在学生眼前呈现一幅鲜艳如火的枫叶图,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到满山红叶的美,给深秋季节带来热烈气氛,有感而发“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
最后又浮现出有层次的画面出来,远处有一座宁静的山庄,秋色正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山民居住的小屋炊烟袅袅,近处,夕阳下的枫叶一片红艳......学生从美丽、形象的画面中得到美的愉悦,激发出强烈的学习兴趣 。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渊源,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够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流传下来,且经久而不衰,是因为它们无论在思想上,内容上都堪称典范,可以使学生在诵读中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滋养和熏陶,奠定内涵丰厚的文化底蕴 。
同时,古诗文在材料的选择,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极有可取之处 。
从内容和材料上分有叙事的写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说理的……从写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夸张写实……分门别类,各具特色,不尽相同 。
可见,如果能切实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将使学生获益颇多 。
那么,究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古诗文学习的有效性呢?我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体会,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熟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读时能读得通顺,做到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
1、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 。
如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它的读音、意义、用法都不相同 。
我们可以在熟读熟记其读音时记住它的不同用法 。
如《论语》四则当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前面的“知”读“zhī”,意思为“知道”,最后一个“知”读“zhì”,意思为“智慧,聪明” 。
2、读准节奏,疏通词句 。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 。
古文的句式有其独特之处,一句话,在哪停顿,往往会影响句子的意思 。
如果读错节奏,就不能正确理解句意,甚至会曲解文意 。
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节奏?我们一是把不同的停顿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二是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节奏 。
3、模仿练读,读出韵味 。
读准字音,读清节奏,只是诵读的第一步 。
我们诵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恰当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和沉郁顿挫、奔腾激越的情感 。
这些情感孕于无声的语言中,要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据此指导正确的朗读方法 。
教学中,老师正确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注意听,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
首先,注意重音 。
重音处理得好,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
高音显得响亮,表示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显得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 。
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为什么?因为这六字形象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表现一种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 。
其次,注意语调 。
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
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