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是最高的学历》读后感

于企业而言,固然是有人品的员工有益无害 。无人品有能力者有如夏日之蝗虫,浩浩荡荡、遮天蔽日、对社会的破坏性是饕餮万物剩下一片狼藉;而有人品无能力者则有如晨曦下的丁香,悠悠吐出一缕清香,它不能造就繁华艳丽的盛景,却自有一番情韵,装点了沿途之人的美丽心情 。
如此讲来,培养人品似乎成了一种圣洁的行为,为了企业无私地燃烧自我 。其实不然,人品不是一种单方面的`奉献,同时也提升了自我的境界 。庄子《逍遥游》有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一个人真正忘记了名与利,便不是一种刻意的无私行为,而是自然而然所达到的圆融之境 。
平和之美
人类痛苦的根源是渴望得到优待 。人类比草木鱼虫痛苦是因为人类自认为比草木鱼虫重要,而一部分人比其他人痛苦,也是因为自视甚高 。比方说生与死,草木鱼虫视此为何等简单之事!姑且不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光是一只小蚁被我们无辜地踩死,一朵鲜花在狂风中凋零,在虫与花看来都不值得多么计较与留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生生死死多少回,这只是自然的伦常罢了;然而释迦牟尼说人有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 。人类生也恨,死也恨,正是因为渴望得到造物主宰的优待,所以人类便有了痛苦 。
【《人品是最高的学历》读后感】平和的心境,孔子谓之"知命",孟子谓之"尽性",庄子谓之"齐物",宋儒谓之"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傲然于物、于他人者,不光损他人之自尊、伤彼此之友谊,而且也造成了自我之折磨,永远被牵绊的心远没有平和的心来得幸福 。
胸怀之美
当有了平和的心境,便更容易拥有广阔的胸怀 。老子的《道德经》有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耶".天之道有利于弱者、贫者,有财有力者帮助无财无力者,从而达到"大同"之境 。何为大同?是《礼运·礼记》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如果一个企业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个人为了自我的利益损害他人的利益,窥探企业的漏洞,那么最后带来的必然是满盘皆输 。当人们有了不独为己、兼顾他人的胸怀,才能使企业的人与人之间内部和睦,齐心协力,达到共赢的结果 。而对于个人而言,也不必生活在锱铢必较的痛苦挣扎之中 。
无言之美
言所以明志,言是表明自己未来志向的 。然而一个人的志向却绝不可以完全用言语来表达 。言语总是"言之凿凿"的,它是那么确切;而志向是神定而形散的,除了其固有的决心是永恒不变的,它的形式却飘渺不定、变化多端,永远需要随机应变 。言语总是琐琐碎碎,而志向却早已成为一个融入自我生命的整体 。言语是有限的,纵然你滔滔不绝也总有枯竭的一天;而志向却是无限的,伴随着整个生命 。以言明志,根本就是词不达意,虚弱得不堪一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