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怎么写?( 三 )


读书一定要成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 。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 。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
程红兵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 。”其实,这何尝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呢?多数教师除了教材、教参、教辅这三类书籍之外,基本上不读其他书籍,对自己本学科的前沿不了解,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知晓,这大大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
吴非借助哲学家的话说: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 。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 。华应龙认为:“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于阅读的厚度上 。”
二、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
爱看书的教师和不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 。华应龙对此有过认真的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
每天上课,都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需要教师来分析和解决 。而读书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华应龙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给四年级的小学生上“游戏公平”一课,做了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想以此来说明正反两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但在课堂中,常常会遇到尴尬 。抛十次硬币,有的小组是2正8反,有的小组抛出了9正1反,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 。问题出在哪里?华老师从书中去寻找智慧,后来在王健先生的`《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一书中得到了启发:把硬币抛1米高和抛1厘米高,结果当然不一样!问题迎刃而解 。相信喜欢读书的每一位教师,都会讲出一些类似的故事来 。
不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对此闫学说:“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 。”吴正宪也说:“如果教师只是一架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失去活力 。”吴正宪注意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是与他们的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她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专著,并将这些心理学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程红兵也认为:“教育不能被简化为科学 。我们选择什么教给学生以及如何去教,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问题 。”